这里一片安静,却充满着危险与繁忙;
这里没有硝烟,却是与死神搏斗的战场。
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进隔离病房。
盛京医院隔离病房位于滑翔院区6号楼,从1月23日开始建立,到除夕病房改造搬家,再到1月31日接收第一个确诊患者,每一个环节都在全院各部门的配合下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赵立教授是医院内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主持此次隔离病房的运行工作。从接到任务起,赵立就一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组织人员培训、组建医生团队、引进仪器设备、规划隔离病房动线……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她处理。此外,赵立还担任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承担着全省病例诊断任务,经常被临时派到外地会诊;而她日常所负责的呼吸重症病房也正处于满床状态……多项重压之下,赵立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手机24小时在线,经常到凌晨2点还在处理事务,甚至需要靠吃抗抑郁药物才能入睡。就这样,她坚持着带领医护人员完成了隔离病房的建立与运行。
目前,医院先后派出两批医疗队驰援湖北,呼吸内科医生全都踊跃主动报名,不计名利。经过各方面考量,选派医生杨泽辉和李澎分别随两批医疗队奔赴湖北一线。隔离病房重症专科护士刘盼盼也主动报名加入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在人民最需要,也最危险的地区开展工作。
隔离病房共有12名医生,为满足防护要求,每四个小时换班一次。不只是呼吸科,内科每个病房都需派出一名年轻医生。虽然都知道这里的工作责任重、强度大、风险高,当通知发布时,医生们全都积极踊跃报名,没人提要求,没人有怨言,全部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
郑锐教授作为省级专家随同省卫健委前往各市检查督导会诊,回到院里,他又马上报名承担了隔离病房患者的救治和管理工作。
“对于一个未知的传染性疾病,说一点不担心是假的。但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救死扶伤是天职,我不会过多考虑危险,随时投入一线救治,疫情当前,不论在哪都是医生拼搏的战场。”
郑锐(左二)叶蕊(左一)协调沟通病房工作
隔离病房因其感染的特殊性,从房间设置到人员工作地点,从仪器准备到活动路线设计,都有严格的规定。呼吸内科叶蕊副教授主动找到赵立,请战加入。
“2003年我高考那年正赶上非典疫情,电视里医生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所以我选择了学医。17年后我成了一名呼吸科医生,当疫情来临时,我想起了当年的初心,哪里需要我,我就要奉献出我全部的力量!”
从大年三十开始,叶蕊就一直协调隔离病房各项需求。设备的安装使用、诊治流程制度的制定、研究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等等各种工作,让这个女医生“长”在了病房里。女儿感冒发烧三天她没时间照顾,初四值班后自己的咽炎气管炎又发作了,每天打着吊瓶坚持工作,却把每一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细致到位。在制定病房标准操作规程时,甚至把哪天哪个时段该做什么记录什么都交代的一清二楚,充分体现了责任心和专业性。
1月31日,隔离病房接收了第一例确诊患者,所有医护人员马上进入高度紧张状态,尽全力挽救患者生命,防止疫情扩散。
第二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于新颖担任此次隔离病房的护士长,带领24名护士姐妹进行护理工作。于新颖在去年查出患有心律失常,近期连续高强度工作之后时常出现心脏早搏,她没有告诉同事,一个人默默吃药挺过去继续工作。确诊患者情绪焦虑紧张,吃完饭马上呕吐出来,于新颖看见连忙来到床边,蹲在地上仔细清理呕吐物。
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于新颖主动陪患者聊天,还贴心地送给患者一只红色的杯子,鼓励她坚强起来,战胜病魔。一系列暖心的举动使患者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赵立这样评价这个集体。
一名女医生在发热门诊值夜班时,发现换班的同事因为太疲劳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同事,一个人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守了整整一夜。白天交完班后怕有风险传染给孩子,这位刚结束哺乳期的妈妈就在病房女更衣室里睡觉休息。
护士刘致、杨旭在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后,脸被护目镜硌得起了水泡,还主动要求加班坚持工作。
这样的事迹每天都在发生,在医护人员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就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奉献,这样千千万万个医护人员的付出,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才能保护百姓的安全,才能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胜利。舍一己安危,筑一道防线,守一方平安。在2020年这个注定不寻常的春节里,让我们向医护人员致敬,向英雄致敬,向生命致敬,一起众志成城,一起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