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河区贫困户不再等慰问品过年)
虽是冬季农闲时节,清河区聂家满族乡红花甸村不少村民依旧在忙碌。一进村就能听见玉米秸秆粉碎机转动的声音,春节前需要多准备些种牛的饲料,眼下大家正忙这事。
红花甸村紧邻清河水库,共有140户、1080人,人均可耕种土地不足一亩。为了增收,村民们纷纷选择养殖业。种牛繁殖是红花甸村的主要产业。目前全村共有28户村民在经营种牛繁殖,村内有种牛200余头。
何泽军家通过种牛繁殖富起来了。“我家里一共养了30头用于繁殖的母牛,45斤一个的玉米秸秆包每天得吃4个。”何泽军今年45岁,从小就跟着父亲养牛,长大后自己又扩大了养殖的规模,主要经营种牛。
自己虽然富裕了,可邻居何士义家的境况却一直让何泽军挂念着。何士义和妻子都是残障人士,家里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帮助这一家人,何泽军决定把家里的2头母牛先“借”给他们。何泽军说:“我告诉他们两口子,要是养牛赔钱了就算我的,要是挣了再把那2头牛钱给我。”在何泽军手把手教授下,何士义一家依靠养牛没几年就脱了贫。像这样一户带一户帮扶的事情在红花甸村还有很多。依托养殖业,不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以前每年的春节是何士义家最发愁的时候,因为没钱购置年货,自从饲养种牛以后,何士义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今年牛肉的价格一直走高,新牛犊给他家带来了近3万元的收入,虽然还有10多天的时间才过年,但何士义已把年货买回了家,见到记者还高兴地介绍起来。
“以后不用再等着扶贫的东西过年了,养牛一项收入就让我脱了贫,今年我再努努力,争取把牛棚扩大一些,多饲养两头牛犊,等育肥后再卖钱,这样收入会高不少,感谢政府和村里给我这个脱贫的好项目。”何士义满怀信心地说。
红花甸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长生介绍,未来村里计划成立合作社,壮大种牛养殖规模,争取带动全体村民一起养殖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