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辽阳东京陵:关外第四座清朝皇家陵寝)
清东京陵位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东京陵街道东京陵村,东京城东北四里的阳鲁山,是继清朝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以外的第四座清朝皇家陵寝。曾埋葬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妻子及伯父、兄弟、儿子等人,为清朝(后金)建国后第一座皇家陵寝。
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图阿拉迁至东京城东北4华里的阳鲁山上,成为后金祖陵,故称“东京陵”。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乙亥,顺治帝下诏以东京陵为积庆山,从祀方泽。2013年,东京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明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等辽东70余城,把都城迁至辽阳(今辽阳市太子河东新城)。天命九年(1624年)农历四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命族弟铎弼等从祖宣赫图阿拉(今新宾)把自己的祖父觉昌安夫妇、父亲塔克世夫妇、妻子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妻子大妃富察氏衮代、长子褚英、伯父礼敦、弟弟舒尔哈齐、弟弟穆尔哈齐和儿子大尔差、叔父塔察篇古的儿子祜尔哈齐等人的坟墓从赫图阿拉迁移到这里。
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年),努尔哈赤去世三年后,他的陵寝在沈阳城东郊外天柱山修建完毕,于是从东京陵内将被追封为孝慈高皇后、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及另一位大福晋富察氏衮代迁葬沈阳,与努尔哈赤合葬“福陵”。
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改山名为“积庆山”。顺治十一年(1654年),复将努尔哈赤祖父辈的陵墓迁回故土赫图阿拉永陵。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帝决定将东京陵内的两位皇帝,当然都是追尊的,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夫妇、父亲塔克世夫妇迁葬回赫图阿拉永陵,与更老的祖先,即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及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的衣冠冢一并合葬到“永陵”。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来迁葬在东京陵的努尔哈赤的大伯父礼敦,也被迁回了永陵陪葬。
至此存在了34年的大清第一皇陵东京陵,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没有了皇帝皇后,不得不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冷落下来了,只有墓园中亲王贝勒的本支后世子孙的祭祀。东京陵现存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大尔差等人的三座陵园。东京陵规模不大,由于当时忙于征战,陵墓简陋,后经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多次重修,始成规模。
穆尔哈齐及其子大尔差的陵园,位于舒尔哈齐陵园东南约200米处,园寝呈长方形,共二进院落,前院有墓碑三甬,其中穆尔哈齐墓碑一甬,达尔差墓碑一甬,均为康熙十年(1671年)敕建,另一甬石碑为伪满洲国康德三年穆尔哈齐的十世孙宝熙、熙洽所立。石碑均是龟趺螭首。东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业辽沈期间一度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权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京陵设有四周缭墙、山门、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尔哈齐墓前,是四券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内有彩绘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达尔汉把兔鲁亲王碑》,
用汉、满两种文字刊刻,字迹清晰,雕刻精美。
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的陵园,位于舒尔哈齐陵园东南约200米处,园寝呈长方形,共二进院落,前院有墓碑三甬,其中穆尔哈齐墓碑一甬,达尔差墓碑一甬,均为康熙十年敕建,另一甬石碑为伪满洲国康德三年穆尔哈齐的十世孙宝熙、熙洽所立。石碑均是龟趺螭首。
清代早期的墓葬都是没有棺材的,因为保持了满族传统的火葬习俗,后康熙皇帝接受汉文化熏陶,废除了火化。所以东京陵与关外三陵(永、福、昭)都是一样的,坟墓地宫中只有骨灰坛,当然也没有宏大的地宫。
史书记载,被迁出后的东京陵,仍埋有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巴雅喇、雅尔哈齐、褚英、大尔差等六人墓,为满清关外三大陵寝外的的第四陵。东京陵400余年历史,期间被盗墓者光顾无数,现仅剩3座陵园。
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区东太子河岸的东京城与东京陵是清前后金时期现存为数不多重要的历史遗迹,是研究清前历史的重要物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历史原创性,虽几经修葺,但始终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其跨越时空,见证着大清帝国创建初期那段不寻常的历史,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古城辽阳历史文化无比深厚的底蕴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