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前三季度沈阳市河流断面水质改善幅度进入全国前30名)
今年前三季度沈阳市河流断面水质改善幅度达到了20.28%,改善幅度进入全国前30名。
12月18日,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胜龄在沈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的2019年沈阳市水体达标攻坚战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沈阳市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情况。
1至11月份,我市巨流河大桥、拉马桥、东陵大桥、砂山、兴国桥等5个国考断面达到优良水平,占全市国考断面总数的45.5%,创历史新高;超标断面同比减少5个,主要超标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水质趋好。预计全年除细河于台断面(未到考核期)外,其他国考断面可以达标,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指标。
2019年全市水体达标工作开展情况
2019年以来,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制度体系,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组建了专业部门+第三方团队、环保志愿者、河长制、正风肃纪监督员“四支队伍”,形成污染源、断面设置、工程措施“三本台帐”,实施“一河一策”治理管护,形成水体治理保护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强化高位统筹。沈阳市委市政府将水体达标攻坚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建立了主要领导同志总牵头,分管领导统筹协调,市直部门协调推进,各地区具体实施的工作体系。年初以来,市委召开7次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召开10次常务会议、58次业务会议、17次周调度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市领导赴现场检查督导10余次、现场办公40余次,直接推动解决了项目建设、污水直排、河道垃圾等影响水体达标的重点问题。
完善工作体系。建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1+4+N”和“五水共治”两大工作体系,出台《沈阳市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及重点河流攻坚战、黑臭水体深入治理、水务、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等4个子方案,形成工作清单。全面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抓节水、保供水 “五水共治”,强化市县乡村 “四级共抓”,全力打好辽河流域治理攻坚战,
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巡查交办整改和区域河流断面水质综合考核两大工作机制。制定《沈阳市水体达标攻坚战巡查整改工作考核办法》,每周对日常巡查情况、即时交办情况、限期整改情况、重访复查情况、督办问题办理情况、反馈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同时根据区县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问题整改工作情况进行周考核排名,年初以来累计向责任主体交办各类问题3998处,完成整改3765处,整改率94.17%,累计解决污水直排量49.6万吨/天。制定实施《沈阳市跨区断面水质综合考核实施办法》,对全市35条主要河流、65个断面实施加密监测,分析出入境断面水质变化情况,科学确定上下游、左右岸治污工作主体责任,每半个月对各区县进行评估、排名、考核,考核结果在主流媒体上公示,有效推进了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展。
形成236条河流入河排放口动态数据
沈阳市以辽河、浑河、蒲河、细河等干支流治理为重点,综合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生态措施,总投资44亿元实施47项重点治污工程。一是生态性工程,实施生态封育面积57.6万亩,完成8处、总面积1.3万亩湿地工程建设,建设改造4座干流拦河坝,对浑河、蒲河等6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2.15亿立方米。二是污水设施工程,出台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南部、北部、沈水湾、仙女河等污水处理厂已经达到五类或准四类出水水质;新建了东部、苏家屯二期、道义三期等7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日,推进121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三是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对建成区9个水体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12项工程措施,对细河、北沙河等7条外围支流河实施底泥清淤、垃圾清理、护坡整修等工程,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对以上重点工程市政府每周调度,每周根据工程进度及完成情况实施红黄灯制度管理,督促各责任主体单位全力推进,截至目前26项工程已完工,19项已进场施工。
实施达标攻坚。下半年以来向河流不达标的责任区县连续发出6轮共42份预警函,指出达标差距,明确工作要求。狠抓源头管控。形成236条河流入河排放口动态数据;11家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已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连续开展4轮污水处理厂专项执法行动;完成仙女河等6座大型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并实现稳定运行。完善市级巡查、县区监管、企业负责的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对污水直排问题实行“零容忍”,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处罚严重违法环境问题40余个。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胜龄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考核监测排名、公示,倒逼责任地区进行整改
问题一:近年来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开展,今年以来河流水质改善尤为明显,请问有什么创新性举措?
赵胜龄:今年,在巩固前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沈阳市委、市政府将水污染防治工作做为一号工程,高位统筹、每周调度、强力推进。
一是创新两大工作机制。对影响水质达标的重点问题进行巡查交办,形成了巡查、交办、整改、复核、销号的工作闭环,有效的促进了污水直排等重点问题的解决。开展跨区断面对比考核监测,形成覆盖全部地区和主要河流的网格化监测网络,进一步明晰责任主体,通过每半月一次的考核监测排名、公示,倒逼责任地区进行整改。
二是综合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管理措施,实施47项重点治污工程,为水体达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强化技术主持,在东北地区率先采用聘请第三方团队模式,开展断面加密监测和排污口调查等管控服务,组建专家智库,共吸纳专家30名,其中院士2名,开展了一系列咨询服务工作,为今年沈阳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问题二:影响沈阳市水环境质量改善还有哪些主要因素?2020年主要目标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措施?
赵胜龄: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力攻坚,沈阳市地表水水质改善效果较为显著,但达标形势依然严峻。
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尚存在一短板,部分区域污水收集、转输、处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城市污水收集能力需要随城市发展进一步扩展,目前我市局部区域部分河段仍存在污水定期或不定期溢流、混排、渗漏入河,汛期尤为明显,影响我市水环境的持续稳定改善。同时,我市主要河流普遍缺少生态补水,河流径流量严重不足也是近年来制约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重要因素之一。
2020年是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终期考核年,按照国家和省要求,我市的目标是省考核以上断面全部达标,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为此,明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按照沈阳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全面启动污水收集处理补短板工作,明年计划安排实施新、扩建南污三期、北污二期等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02万吨/日,新建改造污水管线85公里,改造泵站29座,使我市的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进一步稳固提升。二是继续推进47项重点河流治理工程,明年年底前全部完成。三是加强河流水体达标管控,通过全市域重点河流加密监测,进一步压实责任,有效解决和管控好污水直排、河道垃圾、养殖污染、农业面源等影响河流水质问题,确保河流水质稳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