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于辽阳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情况的报告)
辽阳市副市长 原 阳
一、医联体建设基本情况
2016年5月,辽阳市正式成立以市中心医院为牵头单位87家医疗机构参加的城市综合医联体;2017年,成立了市中医医联体、市妇幼医联体和辽阳县、灯塔市县域医共体,实现了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一)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医联体运行机制
着力推进3见三级医院牵头启动医联体建设,制定了《辽阳市医联体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建立医联体医疗质量、双向转诊制度;明确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服务效率,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二)医联体分工协作,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按照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根据病情鼓励患者首先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实现慢性病诊断在大医院,常规治疗、疾病管理和愈后随访由基层社区医院提供服务的协作分工格局。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健康服务。实现上转诊1831人次,下转诊3985人次,远程会诊2351例。同时已启动实施“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实施计划,大力发展县域医共体,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
(三)区域资源共享,推进可持续发展
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统一入驻辽阳云医院平台,全面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深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在全市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全科云诊室,实现上级医疗机构、上级医师与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生实施协同医疗服务,初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截至目前,云医院平台共接入上级医院6家、基层医疗机构755家,入驻医师1316人。
(四)发挥技术辐射作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实施医联体技术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医联体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科研和项目协作制度;实现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大力开展以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工作。累计对全市40所乡镇卫生院和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培训100余次,业务查房80余次。实施三级医院专业开放。三级医院已接收15所基层医院、100多名医疗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实施医联体对口帮扶工作,牵头医院累计向县、区派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30人次。市中心医院建立五个急救分站,有效提高农村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源布局不均,公共卫生资源与医疗资源和医师配置不平衡。二是资源效率不高,医联体内成员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有待加强。三是基层医务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不足,服务能力不强。四是三医联动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整体推进。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统筹谋划,系统设计
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以“控规模、调结构、促共享”为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医联体,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协调发展。组建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强化医联体规划布局,吸纳社会力量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网格化医联体布局和建设,基本建立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整体健康服务模式。
(二)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
按照“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以市和县(市)区为单位,实施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紧密型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和专科联盟,深入落实“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加快县域医共体建设。
(三)强化服务管理,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实施
以重大疾病单病种管理为重点推进分级诊疗上下分开,按照有关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和双向转诊基本原则,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畅通向下转诊通道,明确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工作格局。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发展,完善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动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医联体。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进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鼓励医联体、医共体利用云医院平台,为居民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五)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医联体发展
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引导医联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建立医联体绩效考核制度、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联体建设宣传
强化医联体内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鼓励在医联体内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同时,大力宣传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相关政策及成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