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沈阳将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
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局了解到,从今年开始至2025年,沈阳将依托浑河、蒲河两大流域,基本形成“一南一西”两大污水处理中心框架,城市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达到全国先进城市水平。
据了解,沈阳市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现状存在诸多短板,中心城区87%汇水区域的14座污水厂现已满负荷运行,管道满管运行,无法满足日常污水处理和设备检修维护的需求;城市外围15座污水厂均独立运行,应急和事故处理的转输调配能力不足;部分排水泵站进出水管道管径不足、老化破损严重,排水管网存覆盖不足、支线缺失或存在瓶颈,泵站和管网缺乏清掏疏通、管理养护、运行监测等。污水设施与收集处理需求的严重不匹配,造成局部地区污水外溢,特别是雨季来临时,合流制地区进入管网的雨水加重了污水系统负荷,溢流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
沈阳市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水体治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经过对城市发展预测,至2025年我市中心城区面积将达到660平方公里,人口约640万人,污水总量将达到340万吨/日。沈阳市将科学确定污水处理系统总体规模和布局,新建、扩建污水厂以提高处理能力,构建应急调配系统,实现区域内厂厂相济、保障应急,实施泵站进出水管网改造,提高管网输送能力,补齐污水管网设施短板逐步消除空白区域,加强日常维护管理,增强污水管网收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设施效能等。通过构建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污水设施及管网系统,全面提升城市污水设施承载力。”
计划至2025年,全市共形成万吨以上污水厂29座,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409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平均安全系数达到20%,旱季污水(340万吨/日)全部处理,消除污水直排现象。雨季混合水处理能力得到增强,老城区合流制地区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城市污水全处理。在中部8座污水厂(处理规模259万吨/日)实现应急检修调配的基础上,外围8座污水厂(处理规模87.5万吨/日)形成3组应急检修调配通道,污水处理厂能够按标准实现正常检修和处理应急事故的及时调配,使污水应急调配能力得以全面提升。长白岛、东贸库、于洪新城、卫工明渠沿线、白塔堡河沿线、细河沿线等地区污水外溢现象有效解决,污水高水位运行状态基本解决。配合城市发展建设,曹仲/满融、平罗/造化等管网不完善和空白区域管线逐步补全,管网瓶颈/断头节点问题得到彻底消除,污水收集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城市污水基本全收集。管网内垃圾、沉积物显著减轻,外水混入情况基本消除,雨污混接现象明显改善。智能监控手段初步实现,厂网站之间形成协调联动,城市“下水道”畅通运行,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显著提高。
沈阳市污水系统治理将从“厂站网控安运”6个方面,重点开展23项工作、实施53项工程。
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共计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3座(总新增能力125.5万吨/日)。2020年实施新、扩建7座污水处理厂(新增101万吨/日、配套管线6.5公里)。建设南部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规模50万吨/日。扩建北污二期工程,先期按40万吨/日建设,同步配套进水管线6.5公里。同时,扩建永安二期(3万吨/日)、扩建朱尔二期(0.5万吨/日)、扩建道义四期(5万吨/日)、新建红菱污水厂(3万吨/日)、扩建新民屯污水处理厂(1.5万吨/日)。
2025年前再建设6座污水厂(预计新增28.5万吨/日),根据区域发展和目前实际情况,明年计划开展扩建新建6座污水厂前期工作,根据区域污水量增长情况陆续启动建设,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扩建东污二期(5万吨/日)、扩建桃仙二期(6万吨/日)、扩建虎石台南二期(2.5万吨/日)、扩建苏家屯三期(5万吨/日)、建设苏家屯文旅小镇污水厂(5万吨/日)、新建手机园污水厂(5万吨/日)。另外,结合南污三期工程建设,适时关停夹河污水厂(4万吨/日),将其承担的污水转输至南部污水厂。
污水泵站改造方面,改造泵站29座,改造泵站进出水管线3.45公里。一是实施污水泵站安全运行建设,对目前29个暂无二路电源的污水泵站配备可靠的应急电源。同时,全面排查泵站控制室安装摆放情况,将地下控制室全面转移至地面以上。改造泵站进出水管线,改造新开河截流管线、松山路泵站、滑翔泵站出水管线,改造管网约3.45公里。
污水管网建设方面,新建改造管线85公里。打通断头、瓶颈节点工程,打通沈河东部地区,和平区长白地区、满融领事馆路,沈北新区太平洋工业园,浑南区新南站地区等断头管网19处,长约12.3公里,打通大东区合作街、东建路、工农路、小河沿路,皇姑区黄山路,沈北新区蒲北路过河段等瓶颈节点6处,长度约6公里。补齐管网不完善和空白区域管线,实施辽沈二街、平罗造化、白塔堡河沿线地区管网建设,长6.9公里,实施范家坟村、细河、北沙河沿线等截污管网建设,长60.2公里。
污水设施管控方面。抓紧实施雨污混接调查和改造工作,在对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情况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编制雨污混接改造计划,全面开展雨污混接改造,逐步消除雨污混接现象。启动污水系统智能监控平台建设,在污水处理厂进水管线、泵站进出水管线、污水干线等主要节点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管道内污水流量、水质变化,对污水系统突发事件进行追根溯源,为污水厂间的应急调配提供依据。
污水应急安全转输方面。2020年建设应急调配管线,实施怒江北—道义应急调配管线建设,长1.2公里。另外2025年前再建设虎石台南—虎石台北—蒲河北、桃仙—苏家屯、道义—北污二期3条应急调配管线。
污水系统运营方面。开展全市污水管网清掏专项行动,编制污水管网清掏计划,逐步疏通既有污水管线,提高管线使用效能,聘请第三方团队监督疏通效果。开展污水处理收费成本监审工作,每年对污水处理厂的财务资料及各项成本列支项目逐一认定,审核污水处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