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枝一叶总关情 辽宁省检察院派驻乡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事迹)
我的鞋上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辽宁省检察院派驻乡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服务群众的真情写照。
根据辽宁省委部署,该院于2018年5月选派8名干警赴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开展驻乡村工作,其中6名同志分别来自于办公室、研究室、信息处、案管处、民事检察等不同部门,还有2名已经退休两年了的老同志,他们分布在5个乡镇的7个行政村,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驻乡村第一书记”。而在此之前的2005年,该院已经派出工作队帮扶清原县夏家堡镇,2014年该工作队转为定点帮扶杨家堡村。
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同志们牢记组织重托和群众期盼,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上接“天线”找项目,下连“地气”聚民心,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共同书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丽篇章。
强党建,固根基,筑牢振兴之本
俗话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沿,只有抓住这个关建,才能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两名退休干警、党龄加起来80多年的胡少华和唐永光不约而同的把目光首先盯在了党建上。受多种因素影响,村支部工作不规范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支委关系不和,一开会就吵架;有的组织生活不健全、不经常;还有的几年都没有发展新党员……
唐永光走访村民
唐永光所在的井家沟村,曾经被县、乡两级党委确定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支部班子配备不齐,互相之间不团结,村书记更是长期空缺。唐永光到村后,决心把党组织建设作为头等大事。他深入走访调研,与党员、班子成员逐个谈心了解情况,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以提升组织力为中心,以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为抓手,按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经常、档案齐备、作用突出”的标准,逐步推进软弱涣散党支部转化升级。
今年2月,唐永光配合乡党委,经“两推一选”程序,补选了村党支部书记,并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协助新书记继续规范支部建设。目前,该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带头致富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晚上八点,半拉山村的村部依然灯火通明,第一书记胡少华正在组织支部大会,隔着窗户都能听到他洪亮的声音,今天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和表决新党员入党,介绍入党人主要情况、与会党员发表意见、进行表决……一项项程序标准规范,如果不是看到那一张张黝黑朴实的面孔,你很难想象到这是一个村委会发展党员的现场。会议结束,两名群众威望较高、带头致富能力强、乐于为群众服务的优秀青年顺利通过了表决。
胡少华走访贫困户
“胡书记毕竟是省城大机关下来的,他的站位和工作经验是我们不具备的,在规范和加强组织建设方面办法更多,方式更灵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东西,使我们受益很多”。谈起胡少华,半拉山村支部书记左殿虎满是钦佩之情。
胡少华与村民讨论玉米收成
胡少华曾长期担任省检察院工会主席,党建工作经验很丰富。而且62岁的他工作劲头完全不输给年轻人,他发现村里的党员资料档案非常混乱,党建工作也缺少规划,基本是“打哪儿算哪儿”。就利用下班后或周末时间加班整理,经常是吃完晚饭就蹬起自行车往村部跑,一泡就是大半夜,不但把村里三年来的党员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还起草了年度党建工作计划和两项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细则。为了完成这些工作,老胡同志整整两个月都没能回家看望小孙子。
谋长远,求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经济基础差、理念滞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时时刻刻牵动着驻村干警的心弦,第一书记们普遍认识到,谋划好领富带富的“金点子”,就牵住了脱贫增收的“牛鼻子”。
被选派为大孤家镇第一书记的祝崇光,这几天忙着在县发改局、环保局、农委等部门跑项目审批,虽然忙点儿累点儿但精神振奋,走起路来步履生风。祝书记确实高兴,他为镇里引进的家禾牧业项目即将落地,今年秋收后就要开工进行基础建设。
在这个项目上,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其中的甘苦曲折只有自己知道,即使是生病住院期间,还卧在病床上研究产业规划。当了多年信息处长的祝崇光,平时关注和研究的都是电子检务工程、统一业务系统、专线网建设……对开办企业几乎一无所知,为了镇里的产业振兴,56岁的他从头学起。
起初,有人建议发展生猪养殖,祝崇光也比较看好,与一家颇有实力的公司经过多次沟通考察,项目选址等很多程序都走完了,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肆虐流行的“非洲猪瘟”让人“谈猪色变”,项目泡汤了,祝崇光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但短暂的气馁后他选择了再次开始,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镇里的经济太需要一个像样的企业来拉动了。
经朋友介绍,他与禾丰集团达成了意向,于是一切从头再来,完成了注册、土地流转、项目审批、环保注册备案、勘察、环评、设计、稳评等一系列程序。
“将整合分布于各村的资金1300万元捆绑使用,成立家禾牧业有限公司,建好后的养鸡场由禾丰集团旗下的华康牧业公司承租20年,用于发展肉鸡养殖业,每年收益的10%直接用于扶贫。”项目落地在即,祝崇光也稍稍松了一口气,这个大项目的远期效益不言而喻,将会成为带动全镇发展的龙头。
关于产业发展,二道河村第一书记马野也是费尽了心思。村里属于“八山一水半分田”,比较适合发展养殖业,那么养鸡、养羊还是养鹿呢?规模小了、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规模大了、资金投入大了,村民们深怀顾虑,生怕小马书记把他们的钱“打了水漂”。
马野查看水稻长势
最终,马野深思熟虑,提出了“区域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与村两委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决定集合柳河沿岸的4个自然屯联合发展生态农业,采取村集体控股、村两委班子带头、村民自愿入股的模式,筹集资金111万元,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把村集体与村务管理分开,解决了原有的集体经济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充分激发了村干部、党员、村民的积极性,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向。
马野喂鸡
合作社下设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农机及秸秆粉碎3个事业部。生态养殖事业部建起了220余亩的山林养殖基地,山上养殖跑山溜达鸡2000余只,山下养殖安格斯黑牛50余头,牛粪发酵还田用于生态种植。生态种植事业部建立了70余亩的标准化可视立体水稻种植基地,采用“古法种植+高科技益生菌发酵+河蟹养殖+可视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正在组建的秸秆粉碎及农机事业部,将对秸秆稻杆粉碎打包,可以自用或外销,并对村民提供农机有偿服务。
该项目充分依托当地生态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纯绿色、无污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而且,这种发展模式可以进行“资源型复制”,为当地解决生态发展资源整合不足、后劲不足、发展不科学的难题提供了可借鉴复制的思路和方向,影响十分深远。
重民生,解难题,共建和谐乡村
第一书记推动工作的力度决定着全村建设的进度,扎根农村的深度决定着民心民情的温度。他们在体验农村社情民意、体味群众冷暖疾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开了群众的“柴门”,打开了百姓的“心门”。
韩永庆考察村民自来水情况
韩永庆在入户走访中,不少群众拉着他的手说:韩书记,我们不求别的,你只要能解决我们的吃水问题,就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全村都认你!
原来,该村只有一眼大口浅水井,枯水季节地表水不足,打出来的水含有大量泥沙,水质浑浊,连洗涤衣物都无法使用;而夏季由于地表径流增加,水质受农药残留、建筑垃圾等影响,远远达不到饮用标准,还有多种寄生虫,村民只能家家户户自费安装净水设备。韩永庆决心彻底解决这个困扰全村多年的大难题,他在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不辞辛苦的一趟趟来回跑,终于将这个项目撬动了,今年该村自来水改造项目顺利落地,总投资15万余元,包括打一眼百米深井,铺设200米输水管路,修建新的蓄水池,村民们闻讯后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韩永庆勘察打井地点
提起刘家沟村第一书记塔宁,卢依同学年迈多病奶奶言语之间满是感激之情。“卢依是个可怜的孩子,不到两岁就被爹妈遗弃,跟着我吃不好穿不好,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孩子自小要强,学习好,可我也供不起他念书啊,要不是塔书记帮忙,孩子去年就得下来(辍学)。”
当塔宁了解到村里的贫困学生卢依考上高中却无力就学时,他立即向村里申请帮扶,先后自掏腰包资助现金和各种生活、学习用品5000余元,又帮他申请减免了学费、生活费,并多方奔走,为其争取到社会公益团体支持的助学金、奖学金每年12000元。
“卢依正值青春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我不能仅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更要关注他的心理健康,坚持经常性地跟他谈心交流,帮助他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避免这棵小树长歪了。”塔宁的工作任务很重,他不仅仅是刘家沟村第一书记,还兼任镇党委综治委员,但无论多忙多累,一年多来他作为代理家长,没有错过学校的每一次家长会。塔宁的关怀和帮助让卢依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他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一直在尖子班名列前茅。
王宇翀帮助村民收中药材
一面山村地势较低,台风“利奇马”肆虐期间,为防止发生洪涝灾害,第一书记王宇翀带领村干部连夜挨家挨户地走访,把预防工作做在了前面,先后转移了7户可能受灾的家庭。还与包镇领导、村两委班子、库管员一起实地查看水库、尾矿等关键部位,对风险点、隐患点及时加固。他还组织和帮助贫困户、种粮大户和药材大户进行生产自救,最后不但没有受灾,今年的增产增收计划也能顺利实现。
台风前王宇翀查看水库
转湘湖村第一书记姚磊是一名法学博士,他深知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深远意义,因此他特别关注村里孩子的上学问题。去年至今,他发现先后有4个孩子辍学,于是一趟趟到家中与孩子和家长沟通,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跟他们交流读书的体会和作用,经过努力这4个孩子都已返学就读。
为避免孩子们因贫失学,姚磊建立了“党建+扶贫+助学”的工作方式,由包括自己在内的4名村支委分别对接村里的6个贫困户家庭的孩子,一旦发现辍学倾向就提交村委会研究,帮助解决,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姚磊调节村民纠纷
大手笔,全覆盖,打赢扶贫攻坚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选派单位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辽宁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宋兴伟介绍说,“我院从2005年定点帮扶清原县夏家堡镇,14年来共直接投入资金160万元,协调社会各界捐献款物折合178万元,协调省有关单位立项投入资金4900余万元。”
长期的持续投入,几乎覆盖了夏家堡镇建设的方方面面,给这个曾经的贫困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有大大小小百余个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治理了山区河流、修路架桥、安装路灯,翻建、维修住房26套,解决了160个特困户271人的衣食温饱,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大幅度改善。每年春节前,省检察院都会到夏家堡镇走访慰问老人和贫困户。2009年以来,先后帮助该镇208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其中有19名大学生已经毕业就业。
2014年驻夏家堡镇工作队转为定点帮扶该镇杨家堡村,去年,该村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所有贫困户全部“销号”。为进一步巩固成果,今年省检察院又向该村直接投入资金3.5万元,协调资金42万元,并提供了6200元的帮扶物资。
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贾树新参加驻村扶贫已经11年了,被同行称为“扶贫攻坚战役中的老兵”。他的足迹踏遍了派驻村镇的每个角落、沟沟坎坎,形成民情、社情、经济运行状况等调查报告40余份。身边的队友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老贾还在顽强的坚守。
今年,他又与两名队友关小勇、石保成一起组织植树1200多株,帮助村里打了一口井,修缮了破损的桥梁路面,还为村委会购置更新了办公设备。
村民王鑫离家三年,归来时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村庄就是自己的家。“我离开家时,村里没有路灯,一到天黑真是伸手不见五指,道路也坑洼不平。现在一切都变了,宽敞平坦的街路、整齐的围墙,真的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党建、民生、发展产业等各个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优秀成绩,我们能够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
他们犹如一缕春风,把理念、方法、人脉和资源带到了农村。驻村以来,虽然他们皮肤被晒得黝黑,浑身散发着“土气”,但是基层阵地活跃了,老百姓生活有奔头了,第一书记们也在这个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的“双丰收”。
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们将不断增强与基层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负深情和重托,创造出更加闪亮的光辉业绩!
(作者:王忠贤 单位:辽宁省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