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辽阳绝世瑰宝汉魏壁画:古墓丹青写春秋)
此处谁留丹与青,浓妆重彩缀辽东。
千年大梦一朝醒,两汉豪情魏晋风。
它们比敦煌壁画还早300年,同周口店、莫高窟、颐和园等一道,列入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包罗万象,一经发现即震惊了海内外史学界,被誉为不亚于敦煌卷轴、流沙木简、殷墟甲骨及北京猿人等诸多发现,这就是距今1800多年前的辽阳绝世瑰宝——汉魏壁画。
辽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300多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襄平”即现在的辽阳,清以前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辽阳汉壁画墓群,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北部的棒台子、三道壕、北园一带。墓原来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室由淡青色石板构筑,墓内皆有壁画,都是直接绘在墓室石壁上。壁画比敦煌壁画还早300年。其中9座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于二十世纪初发现,是东汉末年和汉魏之际的石室壁画墓,墓主都是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的显贵。上个世纪 五十年代,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组织对墓群进行发掘,清理了几座墓葬。墓全部以石板构筑而成。大型墓由前室、后室、回廊、左右耳室和数目不等的回廊中的小室组成,全墓的平面略呈方形,长宽大都在7米左右。小型墓由前、后室和左、右耳室组成,长宽一般在4~5米左右。
墓内的壁画直接绘于墓室的石壁上,内容以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题材为主,分布的情况和规律是:墓门的两侧是门卒和门犬;前室多绘场面巨大的百戏和乐舞;后室和回廊绘有墓主的车骑出行图;后回廊一般绘乐舞百戏、门阙、宅院以及属吏;耳室和小室则绘墓主的宴饮和庖厨图;各室的顶部绘有流云纹图。壁画构图严谨,形象生动,色彩鲜艳,辽阳汉魏壁画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是汉魏时期辽阳地区一部生动的民俗风情史。
壁画墓迄今共发现20多座,其中颇负盛名的壁画墓:一是东汉晚期的北园墓,二是汉魏之际的大青堆子墓,三是魏晋之际的三道壕车骑墓。还有属西晋的三道壕东一、二号墓,属东晋的上王家墓。
这些壁画墓地表原来都有高大的方锥形堆土,墓室一般低于地表,多为平顶多室,用淡青色岩石板构筑,分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墓由前室、后室、回廊、左右耳室和数目不等的棺室组成,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长宽均在7-8米左右。小型墓由前后室和左右耳室组成,平面呈工字形或丁字形,长宽一般在4-5米左右,墓门设在前廊前壁正中,用石板封堵。各墓多为夫妻合葬和家族多人合葬。
这些墓都是大、中型石椁墓,壁画墓均有高大的封土。墓室为石板构筑,白灰勾缝,平面略呈方形或丁字、工字形,大墓长、宽7米左右,小墓长、宽为3~ 4米。一般由墓门、前室、棺室、前廊(或回廊)、左右耳室组成,棺室2~6个不等,棺室间石板上有窗式空洞。东汉墓设石棺,左右耳室大小相当,魏晋墓设尸床,耳室大小不同。全用淡青色的南芬页岩加工修整成的长方板和柱访筑造,四壁支立,下铺上盖。有的墓上还保存着高大的方锥形封土坟头。
壁画直接绘在墓内石壁上,墓门两侧、前廊(或回廊)、耳室及墓室顶部绘有壁画。既有几壁相连的大作,也有独立成幅的小品。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表现墓主的经历和生活的题材为主,内容以有门卒门犬、百戏乐舞、车骑仪仗、宴饮庖厨、楼阁宅院、武库仓廪、杂技、斗鸡等,墓室顶部多绘有日月流云等等,应有尽有,形象地反映了汉晋时代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场景。
"家居宴饮图",堂上朱幕高悬,夫妇对坐宴饮,短几横陈,杯盘前列,三五奴婢打扇传食,服侍于左右,生动逼真地表现出豪门之家宴饮生活的场面。
大青堆子墓的"骑吏仪仗图"最能反映出权贵们车骑出行的豪华的场面。全队人员172名,马127匹,车10辆。那种连骑结队,横冲直撞,路断行人的煊赫气势,俨然一幅帝王出行的卤簿图。
"庖厨图"有繁有简。最繁的一幅画面上有23人在为主人准备饮食,绘有宰猪、锥牛、解兽、褪鸭、切肉、灸燔、舂粮、沥汁、汲水、添薪、涤器等一系列繁忙劳作,如实地再现了汉晋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食物中有10多种山珍海味。
棒台子墓的车骑仪仗图,全队有175人,127匹马,10辆车,场面宏大。壁画直接描绘在石板上,采用墨线勾勒后,平涂朱色。
壁画中最令人叫绝的是"舞乐杂技(百戏)图"。它分左右两幅,共有49人登场,在咚咚鼓声和管弦乐队的演奏中,杂技艺人载歌载舞,各献绝技,节目惊险动人,有声有色,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杂技的卓越成就。
辽阳壁画墓早年多次被盗。新中国成立后,由画家对墓中的重要壁画进行了临摹,将被盗墓室封闭保护。1961年后,辽宁省文博部门对墓群进行多次复查,并采取复原措施,划定保护范围,成立文物保护组织,对壁画采取科学方法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