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回顾70年。
9月29日—12月31日,“辽宁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将在辽宁省图书馆展出。
本次展览9月30日上午起向公众开放。每日开馆时间为9:00至16:00。散客观众凭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军官证、护照、户口本等)进入。
展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又有哪些亮点、故事?今起,辽报君将推出系列报道,带您走进这一千米的“时光隧道”,体验、感受辽宁人70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辽宁日报创作的《雷锋地图》在展览现场引人关注。
各市展厅
2000余张图片全方位展示70年发展成就
这是一组令人感慨的图片——
恢复国民经济时期,鞍山人民和鞍钢职工把散落各处的残损废旧器材和一些贵重器材收集起来,人扛车拉川流不息送到厂区。
1951年5月1日,沈阳第一机床厂精制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68年过去了,这枚国徽依然熠熠生辉。
2018年10月,我国标志性利用外资项目宝马集团中国战略协议签字仪式暨华晨宝马铁西新厂开工仪式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举行。
以图叙事,以小见大。从1948年取得辽沈战役伟大胜利到2019年一系列重大项目落户落地,从凝练的文字简介到精挑细选的插图,从时代的跨越到发展的亮点,多元的内容、丰富的版面,呈现出一场干货满满的展览,属于辽宁人的每一个高光时刻、历史瞬间均得以再现。
辽宁舰
潜龙三号
歼31
QD70燃气轮机
据介绍,本次成就展分为主展区和分展区两部分。展出图片2000余张,主展区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辽宁省的奋斗历程和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良好态势。
分展区共15个。重点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各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14个市及沈抚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的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
每个阶段,主题串联。贯穿70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串起记忆的珍珠,图文并茂地勾勒出辽宁振兴发展的脉络和轨迹、成就与辉煌,带领观众全方位回顾和感知我们曾经走过的光辉历程。
创新手段增强互动性,给观众带来新体验
此次展览高度重视观众体验,创新互动方式,给观众带来新感觉、新体验。
黑科技走进成就展。
展区内,有大连海事大学研发的驾驶虚拟航船的智能系统,观众们可以进行模拟操作,体验航行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的驾驶快感;在分展区的盘锦展厅内,您还可以与美女机器人“艾果”对话交流,盘锦有哪些特产、盘锦的地域美食是什么、盘锦为什么被称为“湿地之都”等问题,“艾果”都会对答如流……
VR全景展示辽宁振兴成果。
自动弹奏的钢琴
本次展览采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模型、实物、实景等传统形式和光电图版、新媒体、互动体验等创新形式,增强展览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参与度。采用专题报告、座谈研讨、快闪表演等辅助形式,丰富延展、深化展览。让观众能更直观形象地观摩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辽沈大地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就,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实物展示勾起70年全民回忆
旧式收音机、具有鲜明年代特征的皮沙发、复古的装修风格……展区的一角,沈阳铁西工人村居室复原的实景再现,唤起市民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家”的记忆,将在场的人瞬间拉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这个场景里,您身上具有现代时尚潮流的着装打扮,与复古场景进行时代的碰撞,会让您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显得更为与众不同,也会让这段体验更沉浸、深刻。
场景还原再现,折射时代变迁。展览上,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精心还原的历史瞬间,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强烈代入感,“60后”怀旧沉醉,“90后”喜闻乐见。
多项精彩“非遗”亮相展会
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村街道蓝城小学创作的70米剪纸作品,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面塑”传承人陈群,在展览现场展示作品。
岫岩满族自治县剪纸非遗传承人李余现场展示剪纸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千年时光,凝聚着中国智慧。
在展览现场,多位“非遗”传承人带来了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叠加起丰富的“辽宁印象”,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结束语
70年,波澜壮阔、沧海桑田,站在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前,那些瞬间让我们震撼,那些容貌让我们凝视,那些话语让我们聆听。
70年成就展,是对辽宁记忆的一次梳理,这个记忆越完整越清晰越会促动未来的变化更加有力更加绚烂。
今日之辽宁,其承载也深厚,其行进也迅疾,其步伐也稳健,其希望也浩荡。
我们有信心创造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