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中国70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包心鉴
核心提示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梦想。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与现代化有着不解之缘,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呕心沥血、奋斗不息。新中国70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懈探索和辉煌历程,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力量。
“四个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打下坚实基础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百破待立的繁忙日子里,毛泽东同志就以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基本规律问题,逐步形成“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早在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领导起草国家宪法时就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1957年,他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时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基本形成。正是在这一战略构想指引下,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党在完成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即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主要是搞革命”转移到主要是“搞建设,搞技术革命”上来,为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也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
“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不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启迪。
第一,“四个现代化”成功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走工业化道路。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应当怎么走?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同志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著名的“十大关系”,明确把如何处理“重与轻、农关系”摆在“十大关系”之首,提出“统筹兼顾、同时并举”方针,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四个现代化”科学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从国内来说,主要是指工人和农民,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科学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正是在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力量和有生力量的基点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以工业现代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科学文化现代化为动力、以国防现代化为保障的“四个现代化”总体战略。
第三,“四个现代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长期的、艰巨的,要“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1962年,毛泽东同志强调,“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00年,正是到本世纪中叶,也正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间节点。
历史雄辩地证明,凝结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智慧和不懈奋斗的“四个现代化”,在新中国70年发展史上具有基础性战略地位,开辟了依托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力更生力量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对于打好新中国发展的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
“中国式的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开辟光明道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基础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伟大觉醒”和“伟大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就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奋斗目标和通过“三步走”战略开启我国现代化宏伟征程,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开辟了一条光明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十分明确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如何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问题,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明确强调我国现代化“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功探索,凝聚着许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政治智慧。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集中体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精髓。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正是抓住这个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必须“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集中体现,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和根本保证。
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生动彰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出发点和直接目的,就是在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在人口多、底子薄、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尤其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这正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他明确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所以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要“把标准放低一点”,在首先摆脱贫穷的基础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在“本(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鲜明坚持通过改革开放之路走向现代化的根本抉择。从中国现代化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的现代化”与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同一过程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直接催生的奋斗纲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从三个维度对改革开放性质与功能作出精辟揭示: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赶上时代潮流的必由之路。正是在这三个维度上,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最鲜明特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的现代化”在符合中国国情、谋求人民幸福和赶上时代潮流的基点上,把“四个现代化”伟大纲领进一步具体化,成功开辟了通过改革开放之路和“三步走”战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时期,开辟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的光明道路,成功构建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架构,在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注入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基点上,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作出创造性谋划,有力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新境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注入强大动力。十九大在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以一个“决胜期”、一个“历史交汇期”、两个“十五年”的新发展阶段,高屋建瓴绘就中国现代化新发展蓝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深刻彰显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掀开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第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时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突出时代内涵,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把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全部精力集聚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的宏伟目标上来。
第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进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民族复兴宏大责任融汇于一身,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党性,是党既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内在政治逻辑。正是这一崇高目标和伟大使命,鼓舞、激励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梦的实质和基础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作为顺应时代潮流、寄托人民夙愿、凝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宏伟目标,其重大目标引领意义,深深融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进程之中。
第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基本规律的能动运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类社会现代化一般逻辑和中国现代化特殊逻辑的有机统一,既要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普遍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质的规定和特殊规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就在于,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能动运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全面开辟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辟实现人的现代化新境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辟实现制度现代化新境界;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开辟民主和法治现代化新境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开辟党的建设现代化新境界。
历史雄辩地证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继承“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又顺应时代新变化和人民新需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主体内容和发展趋势作出创新性揭示和全局性把握,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逻辑和大方向,深刻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使命担当,开辟了新时代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