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一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二
本报记者 唐佳丽 孔爱群
重温嘱托,又见金秋。
从日出到日暮,上半年,每天,平均1950余户各类市场主体在辽宁诞生;
从晚冬到盛夏,前7月,每日,平均3.27个项目在辽宁落地;
就像活力充沛的种子,渴望长成参天大树,新登记的市场主体、新到来的市场投资、新落地的开工项目……这些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积极因素,正发挥“乘数效应”,为全省经济森林的枝繁叶茂,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三个下功夫”“五个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聚焦薄弱环节,在制约影响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坚定改革信心、迈出坚实步伐。
构建新体制,打造新环境。“山与海”,已“关”不住投资者的热情;辽沈大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号角长鸣。
牵牢改革“牛鼻子”
总有一些词语,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标志性的存在。对辽宁而言,若排列这一年的关键词,“改革”二字必居榜首。
“多年想干而没能干的大事,都干成了!”一年来,顺利完成的一系列改革任务,其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意义,让一位退休干部的感慨,赢得广泛共鸣。
“多年想干”,说明其必要性;多年都“没能干”,可见其艰难性。
“牵牛要牵牛鼻子”,辽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在“必要而艰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取得突破,就是辽宁人顶住压力,坚持抓牢、抓稳的“牛鼻子”。
抓结构调整,要聚焦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巩固“去降补”成果,释放新发展空间,辽宁坚定不移。
推动有限的资源向高效率领域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创新发展。曾受计划经济进入早、退出晚影响的辽宁,“无形之手”正在充分施展。
今年3月6日,本钢不锈钢冷轧丹东有限责任公司轧钢作业区内,欢呼阵阵。公司首次试轧成功0.1毫米厚的宽幅SUS304钢种。“面对市场竞争、生存压力,我们必须转型升级,以创新赢得话语权。”公司总经理徐利民看似平淡的一席话背后,深藏企业求变图新的勇气与决心。
勇气与决心,是发展的保障。像本钢不锈钢一样,从制造到“智造”,辽宁众多产业转型升级、活力倍增。
截至目前,全省果断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229处、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26处,化解钢铁产能602万吨、煤炭产能2772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4万吨;全省300户“僵尸企业”得到了有效处置和出清。截至6月底,全省商品住房库存去化周期为14.6个月,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脱贫攻坚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辽宁是国有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之一,国有经济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直以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健全、历史遗留问题多等,是辽宁国企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抓国企改革,要啃的,就是这些“硬骨头”。“动作”不断,“响动”不少,一年来,辽宁国企改革颇受瞩目。
省属企业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专项行动,动的是“大锅饭”,搬走的是“铁交椅”,得到的“果”是国企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利润率大幅提高;
全面启动外部董事委派工作,逐步实现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多数。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引入外部投资者,省属企业首例在集团层面进行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完成。辽宁探索建成不同于国有独资企业的体制机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有了制度保障;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部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全面铺开。放下牵扯,国企轻装上阵,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
坚冰、顽疾、打破常规、零的突破、砥砺奋进……一年来,这样的定义,相伴辽宁国企的每一次变革,见证辽宁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曾几何时,这是事业单位留下的积弊。
改!厘清政事职责,优化资源配置。碰利益、去“奶酪”,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变革,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县域经济,一直是短板中的短板。始于去年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乡镇发展经济的动力和活力。截至今年8月末,全省乡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5亿元,同比增长5.3%,高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8个百分点。
抓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力度空前。“黄金23条”,搬“三山”破“三门”,民营企业再迎发展之春。今年前6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总量的70.7%,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
挑战难度之大、突破程度之深、成效影响之远的各项改革,解决了一大批体制机制问题,激发了蕴藏于辽沈大地的无穷活力。全面改革带动全面振兴,辽宁脚步,愈发铿锵。
打造发展“强磁场”
5月的一天,沈阳市水务局行政审批处处长刘伯超的案头摆着一封感谢信。
“报批没几天就拿到了雨水口排放证。沈阳营商环境真是变好了。”赶在雨季前解决了隐患,沈阳精裕冷冻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付继翔对辽宁营商环境赞叹不已。
曾经,这样的赞叹,在辽宁并不多。翻过“营商环境不优”的一页,如今的辽宁,早已深谙“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的道理。
从出台东北首个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到成立全国首家省级营商环境建设局,再到去年机构改革,完成对标国际的“顶层设计”,辽宁用了数年之功。
有了“四梁八柱”,更要“高质施工”。辽宁,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部署,立标“最优”,打造新环境。尤其是近一年来,聚焦难点、堵点,我省不断夯实营商环境法治基础,力促“时时好、处处好、事事好、人人好”。
修订《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充分吸纳先进地区经验,将原条例由39条变为63条,就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高效便利政务环境、规范公正法制环境、诚信开放人文环境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公共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做简政放权的“减法”、做有效监管的“加法”、做优化服务的“乘法”,辽宁打磨优化营商环境的系统工程,看重的是“软功夫”。
出台《辽宁省推进“最多跑一次”规定》,对清单管理、一体化在线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出原则要求,旨在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以政府规章的形式推进‘最多跑一次’,全国属首次。它彰显了辽宁优环境、解难题的决心。”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周轶赢表示。
好环境要从顶层抓到基层。只有各项政策都能“落地生根”,“人人皆为环境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辽宁的“磁场效应”才能显现。
意识到这一点,今年,辽宁把加强监督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举全省之力建设8890综合服务平台。眼下,平台已整合撤并485条热线,逐步成为企业群众诉求的主渠道。“大连市通报的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多数是从8890投诉、举报的线索中筛查出来的。” 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大连市相关负责人说。
法治和监督两手抓之外,我省还注重用“有形之手”破除“无形之门”,着力化解制约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完善市场准入,创业者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半年,全省新登记企业91620户,日均506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2.8%。
加大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力度。取消调整省级行政职权521项,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给,484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一清单,一平台,一标准,一承诺”的最优政务服务通道正在打造中。
降低企业负担。上半年,全省累计新增减税246.8亿元,其中小微普惠性政策新增减税20亿元,超八成受益者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翻烧饼”的决策不再,随意执法的“小鬼”遁形,偷吃“唐僧肉”的现象消失,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让“投资客”精准定位辽宁。
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全省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96家,同比增长23.3%,注册资本项下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截至6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突破340万户,同比增长8.6%;全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经济森林,枝繁叶茂。
方向不偏、靶心不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辽宁,正以“四个好”为目标,在优环境、强引力的路上笃定前行。
激活振兴“内动力”
一位研究东北经济多年的学者认为,近年来,经济滑坡仅是“东北问题”的表象,其本质根源是内部缺乏活力,对外缺少吸引力。如果“二力”充沛,地区经济加速前进的“助推器”便会动力充沛。
激发整体活力,必须唤醒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
今年春天,省委大院的地下车库大门需要维修,辽勤集团旗下政达公司维修部经理张永刚二话没说,操起电焊机,奋战两天,完成了所有的电焊工作。
“过去,算上点规模的活计,单位都要外雇施工队做。现在,啥活我们都自己上手,不分干部还是员工。”说起变化的根源,他一语概括,“身份变了。”
去年10月,《辽宁省机构改革方案》获批,全省1800多个经营性事业单位全部转企,2.7万多个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为2366个,6.6万名事业编制人员转为企业人员身份。
改革大潮下,在省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了十多年的张永刚,成为新组建的12户企业集团之一——辽勤集团的员工。
成为“企业人”后,张永刚的工作内容并没有太多改变,但分配、成长机制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一个个“沉睡的人”被唤醒,分散且沉淀多年的国有资产也被盘活,挂牌成立不到10个月,张永刚成为业务分管经理,辽勤集团实现扭亏。
同样被唤醒的,还有享受到“飞地经济”税收返还等政策的乡亲们。好政策让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尤杖子乡,招来通美晶体这只“金凤凰”,党委书记刘斌喜上眉梢,“乡里富了,修路、助学、帮助贫困户,做啥事底气都足”。
作为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一直是辽宁难以回避的短板。一年来,辽宁建立了一套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框架和工作体系,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在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我省11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多出5家。
力,总是相互作用。辽宁蓬勃生发的内在活力,传递出的发展信号,难以屏蔽,被不断“捕捉”。
9月11日,南京维景酒店一号多功能会议室内,辽宁举办的一场投资项目推介会座无虚席,会场后方虽加满临时座位,但仍位置不足,许多人干脆站着听介绍。
“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筑底企稳,辽宁经济拉升的机会不容错过。”去年来辽宁参加过民营企业500强峰会的一位江苏企业家,对比几个月来辽宁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投资信心十足。
这只是小小的个案。
华锦阿美石油化工公司挂牌成立,恒大集团在沈阳11个项目中的6项开工,华晨宝马全新3系及X2产品项目投产,华为、腾讯、华润、光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前7个月,全省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9.5%、民间投资增长5.1%。
振兴路上,旌旗正摇,奋进的脚步不会片刻停歇;改革途中,风帆满张,发展的航船必将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