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传波:“妙手仁心”点亮万家灯火)
地面之上车水马龙,地面之下寂静无声。
如果你有洞穿世事的眼睛,你可能会看到在繁华的城市之下,还有一个支撑城市正常用电的世界和一群为了维护这个世界而忘我的人们。
于无声中听惊雷,刘传波和他的同事们就在这片寂静中,完成无数次电力电缆故障测试和电缆运维等工作,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
80后青年电力工人刘传波,用自己的经历演绎着新一代年轻工人立足岗位创新奉献所收获的骄傲和自豪。
累计节约电缆维护费用超两千万元
安全帽、蓝制服、黄色绝缘鞋……推开刘传波办公室的门,工作装备随处可见,时时刻刻,他都可能会抓起这些装备,奔向事故现场。
刘传波曾经是国网辽宁抚顺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一班的班长,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电力电缆故障测试和电缆运维工作。
“在我们行业内有个说法叫‘电缆医生’,日常检查电缆设备,及时发现问题,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身材瘦削的刘传波,一介绍起自己的工作,眼睛里顿时充满光芒。
事实上,刘传波曾经所在的国网辽宁抚顺公司电缆运检一班,负责抚顺市11271平方千米、210万用电客户的电力电缆故障测试和电缆运维等工作,电缆隧道、电缆井、电缆沟等设备每月至少巡视一次,发现电缆局部温度过高等问题,及时找出原因,并逐一排查。
“我们经常在隧道井里一工作就是几个小时,头顶上是车水马龙的街道,车来车往热热闹闹,但是我们电力工人工作的地方在他们的脚下,安安静静,地面上的一切繁华都与我们无关,但是我们手上的每一个操作,都是那一片繁华的支撑。”多年来,刘传波共检测出故障电缆306条,累计长度73千米,节约电缆维护费用2197万元,“电缆专家”“电网医生”他实至名归。
及时恢复供电 送去万家灯火
除了电缆的日常维护,一旦发生故障,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维修,也是刘传波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这项工作的残酷之处在于,警报响起就是命令,无论刘传波彼时身处何时何地,职责都会让他第一时间带上安全帽、穿好蓝制服,赶到事故现场。多年来,刘传波累计义务献工200多天,收到表扬信40余封。
2018年3月15日凌晨开始,抚顺地区经历小雪转暴雪天气,降雪量达到15.4毫米。灾情就是命令,刘传波作为“雷锋号”共产党员服务队一员,冒着风雪,第一时间赶往各处事故现场,全力抢修。
“那天的大风夹杂着雪花,打在脸上跟刀割似的,有时候雪刮进眼睛都看不清东西了,全身都冻透了,手冻得直痒痒。”面对这样的困难,刘传波毫不畏惧,实在冻得受不住了,就搓搓手、吼几声,随后继续投入工作。
“在大雪中抢修,也不是第一次了,咱们东北有这个气候特点。2017年3月也是一场大雪,驻抚部队雷锋团机关楼停电,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我们在地下找了4个小时的故障点,那次流到眼睛里的除了雪还有汗。”回忆起那个场面,刘传波没有说一个苦字。
每当故障点得以修缮完毕,百姓恢复供电,总有市民对刘传波伸出大拇指点赞,那是刘传波印象中自己的高光时刻:“看到万家灯火从黑暗中亮起,看到居民们满意的笑脸和对我说出的‘谢谢’,我觉得自己作为电力人很了不起,我为自己骄傲!”
每一条电缆仿佛都有生命
在外行人看来又辛苦又枯燥的工作,压在这个80后年轻人的肩膀上,竟然丝毫没有把他压倒,反而给了他无穷的动力和乐趣。
在他的办公室里,存放了好多“无用的东西”,那是每一次维修后取下来的损坏的电缆。刘传波说,这可不是为了留作纪念,而是为了“研究”。
“俗话说‘没病不死人’,在我看来,每一条电缆就像一个单独的生命,当我拿着电缆故障测试仪去检测电缆故障点,符号不断跳跃显示波形变化,就像给电缆做心电图一样,每一条电缆仿佛都有生命。”刘传波选择把生病的、坏掉的电缆带回办公室,观察每一条问题电缆损坏的原因,有些是质量问题,有些是制作工艺不良,还有些是进水受潮,刘传波把这些原因分门别类,以备下次处理类似问题。
时间长了,刘传波在研究的领域里越钻越深,也开始发明创造一些设备解决工作中的问题。2018年初刘传波发现低压电缆故障多发,但现有的设备兆欧表却很难检测出这个问题,导致有时候兆欧表提供了可以送电的错误信号,导致用户反复停电。
如何及时准确找出电缆的“病因”成了刘传波的心病,最终他耗时10个月研发出国内首台低压电缆交流耐压试验装置。如今该装置已应用30余次节约资金300余万元,开创了抚顺公司运用交流耐压的方法测试低压电缆的先河,大大提高了修复后电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为抚顺供电公司“尖峰学社”职工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工作10余年间,刘传波完成国家专利20项,获得国家级QC成果一等奖2项,先后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等劳动模范、电力行业雷锋式先进个人、辽宁好人最美工人等称号。
是独生子女更是骄傲的80后电力人
身为独生子女,出生于1986年的刘传波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而在工作岗位上,刘传波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
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加快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抚顺县供电公司把部分信息采集的工作交给了年轻的刘传波。
当温暖的阳光透过窗子洒到守在电脑前的刘传波的身上,他无暇感受春光旖旎,却忙着一项一项地将GPS采点的线路以及采集回来的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放进电脑里的电子地图中,专注程度一如守在阳光无法射到的隧道井里的电缆旁。
“未来我们会形成一张高度精准的地理信息网络,让员工不用到现场就能掌握现场的情况,最终连通客户用电信息,共享电力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刘传波对电力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