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姜广敏:匠人匠心 以创新研发守护电力事业)
城市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而支持着无数城市运转的是电力。正如医生借助各种医疗器械救助病人,为了驯服“电”,“电力医生”们也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
为了保证城市用电,守护万家灯火长明,更是为了减少电力检修工人们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姜广敏在创新研发的道路上坚持了25年。从检修公司后院简陋的平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的工作室,姜广敏时刻不忘初心,他在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诠释着“工匠精神”。
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专家工作室
2011年11月10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专家工作室——姜广敏工作室正式揭牌。在这栋两层小楼里,一层是各类机床操作间和机械试验间,二层有专家研发室、助手工作室和成果展示厅。
走进姜广敏工作室,恍惚中会以为自己进入了工厂的加工车间。在宽敞的研发室和测试间内,摆放着各类巨大的机床。那些凝结着心血的研发成果,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打磨,一遍遍的测试中诞生的。
1980年,姜广敏参加第一份工作时,他只是一名初中生。1986年到盘锦供电公司送电工区工作之前,他是大连瓦房店一家农机修造厂的工人,做过车工、电焊工、水暖工。正是这样丰富的工作经历,让姜广敏积累了大量的力学知识与机械知识。也正是这些知识,成为了姜广敏进行创新研发的重要支持。
截至今天,姜广敏已经完成了地市级别科学成果57项,实用新型专利44项,发明专利17项,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1680万,为企业节约经济效益1.26亿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新研发的道路永不止步。
研发初心只为保证工友高空作业安全
在姜广敏的所有研发成果中,核心的研发思路只有两条,一是减少检修工人的高空危险作业,二是提高电力检修工人的工作效率。
“我做研发的初心就是为了保证工友们高空作业的安全,减少工作强度,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姜广敏告诉记者,在成立“姜广敏工作室”前,他的研发工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在检修公司后院的一所小平房中,在没有门窗,没有电扇和供暖的严苛环境中,姜广敏完成了五十多件产品的研发。
1994年,姜广敏研制出了“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梯”。这项创新成果通过地电位—中间电位—等电位的方法平行进入强电场,彻底解决了22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的带电断接引等问题。
在此后的数十载研发中,姜广敏先后研发了“免出线卡线器”“钢绞线折弯器”“悬吊式自动脱落跨越滑车”等数十项研发成果。这些研发成果将成为姜广敏初心的延续,保卫电力检修工友们的安全,守护万家灯火长明。
“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在姜广敏工作室的墙上,有一句鲜明的标语--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这也是姜广敏多年来坚持研发创新工作的根本。很多发明创新都是为了解决检修工作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
“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梯”是姜广敏的第一项重要成果。而这项成果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以往变电站35~66千伏场区门型人字引下线与隔离开关连接的部位是线路侧,门型人字引下线不能带电拆卸,间隙小,带电作业不能保证安全距离,若全部停电检修则太过费时费力的问题。
耗费姜广敏最多心血的“免出线卡线器”,灵感的来源是一位即将退休的检修师傅的话。“当时一位将要退休的工人师傅对我说,我们每天做这么多研发工作,是不是应该想一种办法,减少工人的高空作业,实现地面操作。于是便有了这个免出线卡线器的雏形。”
对于姜广敏的团队来说,解决电力检修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最大的成功。让检修工人们的工作强度降低,安全性提高,并提高电力检修的工作效率,这就是最大的成就与满足。
早日实现“智能电网”是最大的心愿
33载春秋,25年研发,让姜广敏生活的点滴都染上了电力事业的色彩。“我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就是我们工作服的颜色。”
在工作室车床旁,姜广敏与工作的年轻一代们围着一张图纸,正在激烈的讨论。门外狂风四起,风雨声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专注。对于姜广敏和他的学生们来说,唯有眼前未成形的研发成果,才能牵动他们的心。日复一日的研发工作不能磨灭他们的热情,“我一点也不觉得累,每当有新的研发成果成型,那种由心而发的快乐和成就感,让任何疲劳都不值一提。”
“我的梦想是希望‘智能电网’早日实现,到了那个时候,不需要很多的人力,就能够保证及时的送电和检修工作。对于我们的检修团队来说,就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工作的强度,这就是我的梦想。”如今,姜广敏身边80、90后的青年一代已经崭露头角,相信他们也如姜广敏一样,将为“智能电网”的实现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