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徐庆久:用青春陪伴超高压电网 见证辽宁电力工业巨变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末,电力供应不足成为当时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短板,修建500千伏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是当时辽宁电力人的梦想。
40年来,辽宁电网发展进入快车道,电网供电能力大幅提升,加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夯实清洁能源消纳基础,辽宁电力工业经历了日新月异的40年。
现任国网辽宁检修公司锦州运维分部主任的徐庆久,在辽宁500千伏超高压系统已经工作了32年,他和他的伙伴们用青春陪伴辽宁电力事业成长,用奋斗见证40年来辽宁电力工业巨变。
全国首个采用国产设备的500千伏变电站
1987年,初出茅庐的徐庆久,带着满心的好奇与憧憬来到了久闻大名的董家500千伏变电站。
在电力系统内部,“董家变”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1984年,董家500千伏变电站投运,成为当时首个采用国产设备的全国最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
(历史图片)
“记得到董家变电站报到的第一天,师傅们特意把我们带到变电站门口,那里立有一块写着‘扎根董家、献身电网’的大牌子,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师傅们对我们说,能够来到董家变电站工作是大家的光荣,要扎根董家,好好学、好好干!”徐庆久回忆说。
董家500千伏变电站的荣誉来之不易,回顾这段历史需要追溯到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1978年。
当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元宝山电厂和辽宁省锦州市的锦州电厂都将建成百万千瓦电厂,而辽南鞍山、辽阳、大连等城市因为工业发展急需大量电力输入。在这种情况下,在两地之间发展能够实现长距离、大容量输送电力的高压输电技术成为破解难题的当务之急。
于是,著名的“元锦辽海”输变电工程上马。徐庆久介绍,元(元宝山)锦(锦州)辽(辽阳)海(海城)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于1979年11月开始建设,是我国第一条全国电压等级最高、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全套国产设备的500千伏主干线路,总长度602千米。
作为元锦辽海输变电工程中的三个枢纽变电站之一,位于锦州凌海的国网董家500千伏变电站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力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也成为新中国电力专家和技术人员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地方,并由此成为具有辽宁电力鲜明特色劳模、工匠精神的诞生地。
那时候,每个电力人,以能够来到“董家变”而自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徐庆久就是其中的一员,“只有成绩最优秀、能力最强的人,才能被分派到董家变,这里超高压电网技术复杂、问题也较多,工作难度大,但可学的东西也多,在这里工作眼界也开阔”,徐庆久至今以当初到董家变电站为荣,并将“扎根董家、献身电网”这八个字深深刻进脑海,也把青春献给了这里。
“国产电力设备试验基地”
当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单纯依靠从国外采购电力设备并不现实,于是董家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国内首个采用了国产设备的500千伏变电站。
“1983年,董家变电站基础建设完工并进入到系统调试阶段。因为采用的设备基本都是国产的新产品,没有先例、没有标准,当时的老一辈电力人只能边摸索、边调试、边改进。”徐庆久介绍,“第一代董家人肖松龄,就是那时候认学、认钻的代表,成为了整个东北电网的首批高级技师。正是在肖松龄们的努力下,他们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进行了变压器满负荷实验,完成了二次设备的调试。”
同时,各专业人员在作为“国产电力设备试验基地”的董家变电站开展各类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检修和运行人员的业务能力,以确保董家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就在徐庆久到董家变电站的同一年,董家变开始设立专职培训员这一岗位,站内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新员工迅速提高业务素质。
说起当年培训的情景,徐庆久仍然记忆犹新:“来到董家变后,培训人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每日一题》,共有365题,内容涵盖电工电路基础、二次回路基本知识、设备运行规程等各方面电力知识。当时,我们都是以自学为主,但是要参加定期的考试。每逢交接班前,师傅们就会让我们默画董家变系统图,只有画对了才可以下班。”
考试结果出来后,徐庆久与同事们都会去看每次谁的考分最高,然后,回去找差距认真学习,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下次一定要得到第一名。
正是形成了这样一种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使得董家变电站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有责任心、追求上进的徐庆久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多次在行业技能比赛中获奖,并屡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这些与董家变共同成长起来的年轻电力人,不但为董家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还向辽宁乃至东北电力系统各单位输送了很多专业的人才。
东北电网首个更换500千伏主变压器的变电站
进入21世纪,位于葫芦岛的绥中发电厂2台60万机组投运,董家变电站成为东北地区惟一一个连接三大百万千瓦电厂——元宝山电厂、锦州发电厂、绥中发电厂的500千伏变电站,董家变电站作为枢纽的担子更重了。
但同时,设备老旧等问题也随着时间流逝而一个接一个地袭来,故障维修成为董家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2001年,辽西地区发生严重的“雾闪”天气,雾闪是由雾霾等引起的电气设备外绝缘表面污秽闪络放电现象。当时,徐庆久任董家变的副值班长,发生严重雾闪的那次,正值他当班,面对设备严重故障,徐庆久带队整整抢修了一夜。
“当时我们意识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投入运行的、采用国产第一代设备的国内最高等级的500千伏董家变电站,已经运行了20多年。设备老化,突发性事故防不胜防,作为整个东北电网的枢纽变电站,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新一轮的改造已经时不我待。”
当时的董家变电站1号主变,从投入使用至2002年9月,已先后发生故障被迫停运13次,鉴于已不能适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公司决定投资两千余万元,更换一号主变。
更换500千伏主变压器,在东北电网也是头一回,董家变又一次承担了“吃螃蟹”的重任。经过多次“大战”洗礼、善打硬仗的董家人又一次迎难而上,2002年9月16日,董家变电站原1号主变退出运行,成为东北电网第一台“下岗”的500千伏主变压器,同时吹响了主变更换攻坚战的号角。
“原主变移出、新主变就位,更换保护屏、低压盘,更换电流互感器、开关、刀闸,拆除旧电缆、敷设新电缆,在短短的90天里,董家变改造升级,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奇迹。”徐庆久说,“经过这次设备更换,设备健康水平大大提升,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渐增强,500千伏电网结构进一步加强,电力人对电网维护的决心和能力越来越强。”
从1978年到2019年,董家变电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辽宁超高压电力人砥砺奋进、众志成城的缩影,董家变的40年是元锦辽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施工人员和守护着董家等变电站的运维人员将青春奉献给电网发展建设的40年,徐庆久和他的伙伴们经历了最难忘的攻坚克难的时刻,见证了这个时代最为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70年的壮丽事业中有他们的汗水和默默贡献,他们的青春与时代同行,他们是一往无前、奋勇拼搏的辽宁电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