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镇市广宁街道车屯村:养殖污染不再是村里的“老大难”)
“我来讲你来唱,垃圾减量记心上……吃多少做多少,厨房垃圾自然少。旧衣物整理好,因需送人零消耗。包装物不扔掉,循环经济又环保……你来做我来捡,垃圾减量践文明……”这是北镇市广宁街道车屯村村民自编的《垃圾减量歌》。
垃圾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牛皮癣”,对此,车屯村人深有感触。村里原来柴草堆遍地,村路泥泞不堪。近几年,村里展开美丽乡村行动,柴草堆不见了,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平平整整,干干净净。太阳能路灯让村民不再走“摸黑路”,景观树、花花草草让村民心情舒畅。而最让村民感到高兴的,还是村里原来的养殖污染这个“老大难”没有了。这主要得益于村里鼓励村民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垃圾单独分类。车屯村有10多户养猪户。原来的猪粪都是直接扔到垃圾池或是在门外堆积,村民意见很大,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车屯村实行了垃圾分类减量。引导村民实行垃圾“五指分类法”,对垃圾进行“埋、烧、卖、送、收”。为了提高村民垃圾处理的积极性,村干部组织村民编写了这首易记易懂的《垃圾减量歌》。村里配备了两名保洁员,除定点清运垃圾外,还要保证随时有垃圾随时清扫。养殖户们看到村里的环境越变越好,都主动想了办法保持卫生——成规模的养殖户搬到了村外,零散的养殖户在自家建起了沤粪池,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他们定期清运猪粪水到耕地里做肥料。
原来,66岁的范守文家里养了10几头猪,老两口日子过得挺舒心,唯一让他觉得不舒服的,就是早些年因为养猪,屯里人常有意见,一直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实行垃圾分类以后,他除了积极做好垃圾减量工作以外,还在村干部引导下,开动脑筋,在猪舍外砌了一条引流沟,猪粪水经引流沟流到沤粪池里。沤粪池上面用水泥预制板盖好,防止味道溢出。等到沤粪池快满时,他用自己购买的抽粪泵抽到比较密封的脏水桶里,再用电动车把粪水运到自家地里,增强土壤肥力。记者走访了几家养殖户,发现猪舍常见的苍蝇明显减少,味道存留都比较微弱。他们感慨地说,“这样沤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