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即将来临,河蟹销量爆单,盘锦市大洼区的蟹农们进入最繁忙时节。昨日记者走进大洼区的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里爬满顶盖肥蟹。由于今年河蟹上市的时间更加集中,为了打响这场全国生鲜争夺战,光合蟹业出品的“每必鲜”品牌河蟹首次与京东生鲜合作,48小时内河蟹将通过京东冷链物流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百姓餐桌上。“养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初具规模,成为盘锦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抢先上市 今年价格或创新高
九月,正值辽宁盘锦稻香蟹肥、滩红苇绿之时,到处呈现出湿地之美、丰收之美。受气候影响,今年盘锦河蟹呈现出成熟早、上市早的优势。 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文旅板块副总经理孙忠正说: “不同于南方大闸蟹的高密度饲养,盘锦河蟹的‘稻田共生’模式更趋近于野生饲养,因此河蟹的肉质Q弹紧实,略微甜。” 今年盘锦河蟹先人一步,好品质抢滩全国市场。加上假日经济拉动,盘锦河蟹价格持续走高,以2两母蟹为例,同期每斤上涨10元,售价上浮20%左右。
记者现场看到,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而有序的工作场面。每只河蟹从收网到出品,至少需要经过10多个工序。净水暂养、体表清洗、遇冷镇静、精选称重、捆绳包装……一样也不能多少。“现在全自动河蟹挑选生产线24小时不停地运转,工人都在加班干,几十名绑蟹的阿姨都忙到晚上10点多,每个熟练工一天至少绑1000多个螃蟹。” 孙忠正介绍说。
底蕴丰厚 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盘锦河蟹作为北蟹代表,从2015年产量6.8万吨、产值38亿元,到如今2019年预计产量为7.5万吨,产值突破45亿元,其产业发展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强劲势头。最新数据显示,盘锦河蟹品牌价值已达298亿元。
盘锦被称为中国河蟹产业最大的蟹苗基地,胡家河蟹市场被誉为中国河蟹第一市场。为更好保护盘锦河蟹品牌,今年2月由盘锦市政府、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发起联盟。目前已有38家会员单位加入,共有从业人数6500人。联盟成员中,2019年河蟹养殖面积17.2万亩(占全市河蟹面积的12%),(稻蟹综合种养面积11.5万亩(占全市的17%)。可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河蟹养殖面积在50万亩以上。
河蟹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蟹类,全国河蟹养殖面积接近1000万亩,年产量约80万吨,产值可达800亿元左右。面对全国市场整体情况,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会长李晓东分析说:“盘锦河蟹产业正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资源短缺、种质退化、品质下降和产业单一等多种挑战,亟待通过科技研发、品牌打造、三产融合和创新驱动等举措提升河蟹产业。”
电商助力 升级大闸蟹产业联盟
对于盘锦而言,河蟹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当地整体经济发展,盘锦河蟹的销售模式逐渐由固有的网兜销售迭代升级为按只销售,随之而来的是河蟹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今年八月,京东7FRESH在“2019京东大闸蟹产业联盟峰会”上,联合包括盘锦河蟹在内的全国14个湖区代表再次升级大闸蟹产业联盟。
全国14大湖区共同约定和京东平台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一方面,湖区品牌共同遵守联盟标准、共享产地资源,形成规模化效益,合力打造湖区好蟹好口碑;另一方面,京东7FRESH通过大数据为湖区分析、提供消费趋势,反向推动湖区在养殖方式、生鲜产品规划上进一步改善升级,形成销售增长与产品迭代的良性循环。
“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诸多原因,盘锦河蟹发展尚存一些问题,管理不足,机制尚未健全、河蟹产业链条偏窄,河蟹产品加工及河蟹产品的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今后的发展还要多集中在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共享利益链上做好文章,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李晓东表示。
面对如何深挖产业融合,讲好盘锦“河蟹故事”,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秘书长韩英林表示,依托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盘锦市推动“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多种经营机制,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等方式,形成产加销或产游销等产业链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这次光合蟹业与京东生鲜的合作,不仅打通了盘锦河蟹线上销售的渠道,更重要的这是一次一产+三产的探索融合模式,这也是未来盘锦河蟹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