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农产品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
我市发展农产品品牌有着天然的优势。地处世界公认的玉米和水稻生产黄金带,处于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平原南端。有资料研究,我市黑土的腐殖质含量是黄土和红壤的5-10倍。我市是辽宁母亲河——辽河真正的源头。东西辽河在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汇合后,称为“辽河”。全域范围内301条中等以上河流和90座规模水库,滋养着铁岭全境黑土地。我市是典型的东北地区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长,强度大,光合作用好,黑土增温快,作物发育好;昼夜温差大,营养成分积累多、消耗少。冬季气温低,利于土壤休养生息,防止板结,不适合病虫害生存,可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污染小。更关键的是一年一熟的耕作模式,使我市农产品品质优、味道美、口感好。
粮食和畜牧业是我市着力培育的两大主导产业。全市有耕地近1000万亩,年产粮食100亿斤,产肉类10亿斤,分别占辽宁省的六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素有辽宁省的“粮仓、肉库、奶站、菜篮子”的美誉。玉米是我市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我市玉米常年播种600万亩,年产量80亿斤。主要用作饲料、酿酒,生产燃料乙醇、变性淀粉、玉米油等产品,加工量约占产量的二分之一。水稻是我市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0亿斤。辽河三大支流凡河、清河、柴河两岸盛产水稻,凡河大米、清河大米等铁岭大米在历史上曾作为御用大米专供宫廷。2006年,我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目前,全市已经有1011万亩耕地和山地通过国家环境评价。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80万亩。全市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个,有机食品认证8个,绿色食品认证4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5个。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已经形成了榛子、花生、彩色苗木、蔬菜、水果、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梅花鹿、柞蚕等十大特色产业。其中,铁岭榛子产业历史悠久。中国榛子之都、中国平榛原产地、中国榛子之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榛子研究中心、中国榛子批发市场等一张张金灿灿的名片,让我市饮誉全国、惊艳世界。我市的西丰县是全国唯一永久性鹿产品加工贸易区,鹿产品交易量占全球的70%以上。西丰已成为全国鹿产品交易集散地,吸引茅台集团、东阿集团等大型企业入驻,金丹药业、吉达公司和野鹿王酒厂等形成产业龙头。全产业链实现产值30余亿元,年可加工和经销鹿茸500余吨,约占国际鹿茸产量的50%。
与此同时,我市还按照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思路,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吸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发展了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铁岭大米、铁岭花生、铁岭榛子、铁岭玉米、铁岭胡萝卜、铁岭大葱、开原紫皮大蒜、昌图黑猪、昌图豁鹅、西丰梅花鹿等18个商标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曙光”“嬴德”“羽叶”“北绿”“美麟”“鹿源”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曙光”“润霖”“美麟”“绿荷”“鹿源”等一大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获得辽宁省著名商标称号;嬴德鸡肉熟制品、东升冷鲜蔬菜、川顺果蔬速冻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去年以来,我市着力推进政府公共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创建,开展了“42°铁岭”政府公共品牌创建活动,设计了“42°铁岭”五色荷花标识。为了在全国叫响铁岭农产品品牌,市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组织全市农产品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等省内外各类农博会、农产品展销会。文选葡萄、上京榛子、绿荷大米等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亮相各大展销会,扩大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我市积极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广宣传昌图曙光集团、西丰采逸集团等设立科研机构的龙头企业,鼓励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走“名特新优”的发展道路。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对接服务,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向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发展。目前,市文化旅游集团已与驴妈妈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围绕我市粮油、畜牧主导产业和榛子、花生、梅花鹿等特色产业,研究制定“42°铁岭”政府公共品牌产品名录,合作推进品牌营销推广工作。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制定了土地、资金等扶持措施,吸引全国各地企业家共同打造“42°铁岭”政府公共品牌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助推铁岭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铁岭实现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习生 张硕函 记者 崔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