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到达医院,穿上白大衣的那一刻起,神圣的使命感就油然而生,就会立即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医疗工作中,我所在的综合外科,平时能够较多的接触多发伤及复合伤的患者,病情危重,需要较快的做出临床判断。记得有一次,我刚要下班,突然急诊来了一个多发伤的重患,患者从6-7米高处坠落,四肢多处骨折,患者有失血性休克,意识恍惚,生命垂危。临床经验告诉我这样的患者首先应纠正休克,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抽血交叉,备血,输血、补液,伤口加压包扎止血,争分夺秒,每一步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患者病情稍有改善,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我亲自陪同患者进行各项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回到病房后给予骨折部位进行骨牵引处理,等患者完全平稳了,已经是深夜了,望着窗外的繁星,看着万家灯火,虽然感觉有些劳累,但是抢救患者带给我的成就感远远超越了任何身体上的疲劳,虽然错过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可是为了稳定患者病情,为了安抚在这个突发事件中患者家属的情绪,我觉得有必要用一个基层医生坚强的臂膀撑起着巨大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不辞辛劳,治病救人”是我们工作的行为准则。这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场景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还记得有一个患者为多发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大面积皮肤缺损,由外院转入我院,由外院已经完成了部分简单的骨折固定,对于皮肤缺损及骨缺损、骨坏死并没有处理,接诊这么一个复杂的患者对我来说,即是挑战也是学习的机会。前期的抗感染治疗进行了近半个月,植皮及皮瓣移植手术进行了约12个小时,这样的手术对手术参与者来说简直可以用“虐心”来形容,不但是因为手术时间长,对于手术者的身体是个考验,最主要的是手术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需要立即做出选择,一旦选择错误,都会造成手术失败的可能。这个患者手术相对顺利,但术后观察皮瓣的颜色及患者全身的各项指标也是非常关键,这个患者术后出现了严重的贫血,血色素掉到了约30g/L,严重的低蛋白,患者的生命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很清楚的记得那天是周末,我休息,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后,我迅速赶往医院,为患者准备输血,但联系血库,血量不足,为了让患者尽快输血,纠正严重的贫血,我自己开车前往中心血站为患者取来足够的血液。患者输血前又出现了严重的高热,最高体温39℃,这个体温是不能输血的,经过物理降温、静脉输注激素等紧急处理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患者在输上血的那一刻,我才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离开医院已是深夜,虽然很累,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性质,患者的安危永远是我们工作的首位。
其实医院的工作就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与患者并肩战斗,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以精湛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以严谨的态度感染身边的同事,以炽热的真情温暖着每一名患者,以高尚的医德诠释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不曾忘记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我们在手术台上不分昼夜并肩作战;不曾忘记通过我们的努力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我们每个人脸上露出的笑容;不曾忘记为了完成复杂的手术,我们并肩作战暴露在x射线下的身影;不曾忘记为了医院快速发展,院长忙碌而奔波的身影,为了骨科医院的发展,我们的长辈已经做出了表率。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大医精诚论》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 同样,作为现代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更要以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职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恪守医德,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为造福百姓做出自己的贡献。
邹德峰,男,1979年出生,骨科博士研究生,沈阳市骨科医院综合外科副主任医师。2004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9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硕士专业,2011年作为优秀硕士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12沈阳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医疗急救技能比赛中被授予“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2014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模范医生”荣誉称号。2014年8月来到沈阳市骨科医院工作,在论文大赛中,获得“优秀论文奖”;2015年获得“沈阳市骨科医院优秀医师奖”。2018年获得‘“沈阳市骨科医院优秀责任主治医”称号,2018年2月在沈阳市“百万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工程”和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青年医师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授予“沈阳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