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辽宁省残联与省人大社会委联合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检查体验活动)
7月30日,落实辽宁省政府2019年执法检查计划安排,国家及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法规落实情况执法检查体验活动第二阶段正式启动,由辽宁省残联组成执法检查组,带着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走出家门,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殷切期盼,从全省120家4A级景区中随机抽取了丹东市鸭绿江风景区进行检查。
省人大社会委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专门安排监督处副处长王雁春参加此次执法检查,以此为契机,深入调研了解无障碍建设管理相关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基层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充分发挥省人大监督指导职能,更好地推进全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当天下着雨,路过的人们好奇地看着一支队伍冒雨走过。他们中,有身挂执法记录仪的工作人员,有坐着轮椅的肢体残疾人,也有拄着拐杖的盲人。他们时而走过平整的甬道,时而驻足于无障碍卫生间,时而在坡道上反复上下测试。
对照国家及省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检查组对园内通道、无障碍卫生间、盲文指示标识、坡道、盲道等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系统检查,对现场发现的坡道、盲道过少,缺少必要的语音提示和盲文提示等问题,现场向管理者进行了反馈,并提出了改进完善的意见建议。
检查中,省残联维权部主任张长东肯定了风景区依法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成果,同时,要求进一步对照建设标准,查遗补漏,特别是针对检查发现的不足,制定整改时间表,尽快予以改进完善。他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辽宁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全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是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也是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共奔全面小康,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重要保障。与第一阶段检查的远离城市中心的沈阳三农博览园不同,鸭绿江风景区依闹市而建,是百姓身边的公园,是大家茶余饭后健身娱乐的必要场所。对普通人来说,无障碍设施就是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但对残疾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耳朵、他们的眼,他们的胳膊、他们的腿。如果因无障碍设施的缺失,让残疾人与如画美景近在咫尺却望而止步,景色在美也有瑕疵。风景区的画卷中,应该有残疾人的身影。
省人大社会委王雁春处长指出:城市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不仅是残障人士、也是老人、伤病等弱势人群社会生活的必须和基础。一定要把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保障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公平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工作来抓好、抓实,促进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与社会融合,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丹东市残联理事长温秋燕说: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人文环境,让丹东市作为我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享誉海内外。当前,我市正在积极打造“山海江田、灵秀丹东”特色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其中,无障碍建设是一张不可或缺的明信片,是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我们残联组织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下大力气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全市广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无障碍的环境中共享美好生活。
特约前来现场体验的两位盲人和肢体残疾人朋友向风景区的管理者娓娓讲述了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美好愿望,讲述无障碍设施的缺失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不便和身心苦闷,鲜活的亲身经历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园区管理人现场承诺:一定抓紧制定改进措施,尽快予以完善,早日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道共沐风景区的春风秋雨、夏暖冬寒,共赏鸭绿江的粼粼波光、落日余晖。
《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于2006年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公约》有146个签字国,有90个缔约国批准了《公约》。这是有史以来 在开放供签字之日获得签字数量最多的联合国公约。中国是《公约》第一批缔约国。《公约》第九条,专门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做出具体规定。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缔约国向全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7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第七条系统回顾了70年来,党和政府扎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祖国即将迎来她70岁诞辰之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实现之际,用实际行动诠释出了自己重信守诺的大国形象。白皮书中的一组组数据,一件件法规,一项项措施,一个个项目,落地有痕,掷地有声,令人振奋,让人欣慰!
流火七月,残红早褪,硕果压满枝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残健携手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剪影,一定会与静静流淌的鸭绿江界河和横跨两岸的断桥共同融合成为鸭绿江边最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