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把初心刻在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上)
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一枚直径2米、重487公斤的巨型金属国徽,栉风沐雨68年,依然熠熠生辉。
这是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就诞生在沈阳第一机床厂的车间里。
每当它出现在电视里、报纸上,即便是一闪而过,97岁高龄的吴嘉祜老人,都禁不住停下来深深地凝视,激动之情不因岁月流逝而淡然……
因为,他不仅是这枚国徽制作的见证者,更是主要流程的参与者之一。
▲97岁的吴嘉祜老人接受沈报融媒专访
“那是1950年国庆节前夕,接到国徽加工工序任务时,我是机床一工具车间的钳工组组长,还是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7月22日上午,在位于铁西区滑翔艳粉功能区光辉社区的家中,吴嘉祜老人回忆起参与制作国徽始末,脸上焕发出光采,讲述起其中的种种细节,犹如印在脑海之中——
“时任沈阳第一机床厂车间副主任的叶选平郑重地对我们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必须保证按时完成好这项政治任务。党支部书记郝福德也握着我的手讲,这是党对你的信任。
“我是1922年生人,经历过旧社会,是苦出身。我这门牙,不是老掉的,是当学徒时被师兄打掉的。是党把我从任人打骂的学徒,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公。我也凭技术当上了八级钳工,这是当时技工的最高级别。能接受制作国徽的任务,这种心情真是无比自豪的。
▲吴嘉祜年轻时期照片
“国徽分大、中、小三种规格,最大的直径两米,共两枚。大国徽的制作分三道工序,第一道是铸造铝合金毛坯,第二道是钳工精加工抛光,第三道是镀金烤漆。
“我的任务就是负责领导钳工组进行第二道工序,在铝合金毛坯上做精加工。当时,制造工具太少了,没有现成经验,没人可商量。我每天琢磨的就是怎么突破各种技术困难,饿了抓起窝窝头不洗手就吃,渴了咕咚几口凉水继续干,起早贪黑连轴转,没有上下班的概念。
▲这双手完成了第一枚金属国徽精加工的全部工序
“经过反复琢磨,我把精加工工艺分为五步,一清理,二修补,三精雕、四刮平、五抛光,逐个过程攻坚。铝合金毛坯上的国徽图案很粗糙,相连重叠的麦穗、齿轮、五角星图案边缘横糊不清,立体感很差。自制了十几种规格不同、形状各异、锋刃不等的雕铲,再用不同规格的平面和弧形刮刀把图案上铸造的所有麻面刮平,让表面平整光洁。最后一步抛光,按照传统办法来,铝制品抛光发白却没有光泽,就改用砂布先粗后细反复打磨,最终的效果像镜面一样光亮。
▲吴嘉祜老人在北京
“验收那天,我们紧张地等待着结果。得知通过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很自然地流了下来……
“在国徽制作的过程中,我从预备党员转正为正式党员。那之后,党组织又安排我去大专院校学习文化,送我去党校进修,对我的培养如同再造。
“制作国徽的事儿,已过去60多年了。但在庄严的国徽上,我们的智慧和心血还在,我和工友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还在……我心满意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参与国徽制作的过程中,吴嘉祜已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刻进了国徽,矢志难忘。
采访手记
97岁高龄的吴嘉祜老人,听力变得极差,让采访过程遇到沟通上的小困难。但是,一提起国徽制作,老人就立刻侃侃而谈,思路清晰。
老人的长子吴英说,参与国徽制作的往事,老人从未对人提起,连他也不知道。直到几年前,老人的外甥女来家串门,晚饭时正赶上电视里播出天安门广场升旗的画面,吴老就放下了饭碗,不错眼珠地紧盯屏幕。老人经常这样,儿子们对此习以为常,外甥女执着地追问,才牵出了这段往事。
▲吴嘉祜老人把初心刻在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上
这也让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制作的历史细节,通过这样一位亲历者的讲述,变得更加丰富。
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都很匮乏的年代,制作出横直径2米宽、竖直径2.4米高,重达487公斤且工艺如此精良的巨型金属国徽,是一个团队的集体之功,镌刻了时代工人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集体主义、忠诚奉献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