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开始,小品节目就是春晚最能制造笑声的节目之一,讲述警察故事的小品几乎从不缺席春晚。
从朱时茂塑造的威严警察,到蔡明扮演的女警,“警察”小品在为观众送去笑声的同时,也诠释了法治的精神。
央视春节晚会已经陪伴中国百姓度过了30多个除夕夜,在春晚这道除夕视觉大餐中,小品节目是最能制造笑声的一道菜品,而讲述警察故事的小品在每一年的春晚上都会出现。
从抓获播放黄色录像的“小舅子”,到卧底于诈骗公司将诈骗犯一网打尽,春晚上的“警察”讲述了不同时代的故事。
提起春晚小品中的“警察”,很多观众都会想起朱时茂。朱时茂扮演的警察也是当时影视剧中最常见的警察形象,端正的五官带着威严,甚至有些不苟言笑。朱时茂与陈佩斯在上世纪90年代合作过一系列关于警察的小品,这些小品也将两个人的春晚演艺事业推上了最高峰。
在1991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朱时茂与陈佩斯合作了《警察与小偷》,两个人由于身份互换制作出许多笑料。
据某档节目采访的时候,朱时茂谈起在创作小品《警察与小偷》时说过,这个小品创作于1990年10月,初次表演是1990年12月北京公安部联欢晚会。体裁是当时北京公安部提供的框架,要在晚会上用小品展现法制警示和普法观念。他和陈佩斯冥思苦想,最后确定小偷假扮警察为同伙放风为故事路线。但还要写的比较幽默,因为部分情节和台词不够满意,以及两个人意见不统一,常常吵得不可开交。据朱时茂在节目中说,剧本更改不下十几次。谈论剧本成了家常便饭,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剧本才确定下来,同时还邀请了巩汉林、杨蕾、魏积安、蔡明出演。
第二年,他们合作了《姐夫与小舅子》,依然是“一正一邪”的故事结构,朱时茂饰演的警察在巡查时抓获了播放黄色录像的社会青年,却发现这个由陈佩斯饰演的社会青年正是自己的小舅子。
90年代后期到2000年之后,小品中的警察形象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不苟言笑,而是或伶牙俐齿,或和蔼可亲,个性十足也更接地气。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警察”是周涛和蔡明。
2003年,周涛在小品《马路情歌》中扮演伶俐潇洒的女交警。当冯巩扮演的小眼睛“的哥”违规行驶被周涛发现时,这位“警花”可不理睬冯巩的刻意逢迎,干练地解释法规、开罚单。
如果说,周涛堪称春晚最美“警察”,那么蔡明就是春晚最酷的“警察”。年逾五十的蔡明在小品《天网恢恢》中扮演了一个身手不凡的女警察。她化装成保洁员在诈骗公司当卧底,最后在掌握犯罪证据后还勇斗诈骗犯罪嫌疑人。
春晚上的警察小品一直紧扣社会话题,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行批评,这也是观众喜爱看警察小品的原因之一。
如2008年蔡明和郭达搭档的小品《梦幻家园》,批评了房地产开发商种种坑害买房人的行为。
蔡明扮演的警察以顾客身份前往房地产公司调查,发现房地产公司在售房时有多种虚假宣传行为。2012年春晚上,蔡明再度扮演警察,她主演的小品《天网恢恢》直指当年困扰百姓的电话诈骗现象。
此外,交警执法和安全驾驶这一题材是历届春晚的保留题材。自2003年小品《马路情歌》以来,春晚就有多个节目以交通安全和交警执法为背景。如2008年的小品《街头卫士》,通过交警处罚醉酒驾车的司机的情节,向观众强调了严禁酒驾的规则。
不过,警察也不是一味地不近人情。2008年小品《街头卫士》中的帅气交警在遇到有理也说不清的醉汉后,并没有进行传统的“记分、扣本子、开罚单”三部曲,而是对他说:“你先醒醒酒,我马上下班,下班后我送你回去。”这句对白彰显出浓浓的人情味。再如2010年春晚小品《五十块钱》中,周锦堂饰演的警察在春节期间值班,看到别人团圆过年,周锦堂就买个包子独自庆祝,这个情节令很多观众动容。
可以说,春晚上警察的小品谈论了一年中最热点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小品让观众在嬉笑怒骂之间,将一年来对不良社会风气和丑恶现象的愤怒进行了释放。
春晚上的法制题材小品不仅为观众制造笑声,也在笑声中平复了社会情绪,诠释了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