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营口大米成长记③】 30天后 我开始了自我成长)
又经过近一个月的成长,我们的个头几乎一点儿没有长。但是,腰却粗了不少。
“这批秧苗质量很好,如果长得太高,在插秧的时候很容易折。”张大哥一边将成批的秧苗运上运输车一边说。
凉风拂过,成片的稻田波光点点。被大棚保护了30多天的我们终于要被移到稻田里,开始自己的成长之旅了。接下来的7天,整个营口大石桥市石佛镇的人们将见证我们的“成人礼”。
机器作业保高效
在万亩稻田,一辆插秧机缓慢行驶着。插秧机前面是微波荡漾的空旷水域,后面则拉着一条长长的绿色“尾巴”。
这条绿色的“尾巴”就是由我们这些小伙伴组成的。随着插秧机上轮带的滚动,我们被整齐地插在水稻田里,逐渐编织成一张绿色的大网罩在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
农民伯伯坐在插秧机上,一边操纵着机器,一边时不时地向田中扔出一小撮秧苗。
“机器插栽完以后还需要人工补栽。这些扔出去的秧苗就是人工补栽用的。”负责播种的张大哥说。
在营口水稻种植区流传着一句老话:“不插6月秧”。原因是水稻生长期是固定的,秧苗插晚了很容易在后期遇到霜期,影响收成。
“我年轻那会儿,都是人工一撮撮插,有时候不睡觉也得种到6月份,产量自然没有保证。”如今一台插秧机一天就可以插60亩,一个星期后,插秧工作保证完成。
“而立”30天,自我成长正当时
“一年粮食的产量主要就是看在稻田里的这段时间。像去年年头不太好,大米的产量就比较低。”
为了让我们顺利成长,农民伯伯做了十足的准备。“在播种之前先撒上一层底肥,然后从大伙房水库直接运水。”现在,我们被种在大概10厘米水深的是稻田中,再过3天,我们就能在这里站稳脚跟,自由成长了。
到6月20日之前,农民伯伯还会施两次肥,为我们接下来的成长蓄力。
生态种植提高营口大米质量
走在普通的田间小路上都会感觉到轻微的下陷感,在这里,冲积平原的黑土让这里充满了沉甸甸的安全感和生命力。隔开水稻田的田埂上,豆荚郁郁葱葱。
“以后,这些稻田里还会养河蟹。”生态种植模式描绘出美丽的营口,也保证了营口大米的质量。
这一周,营口金桥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需要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5点半,饿了就在田间胡乱吃一口。
“再过几天,这里就是绿油油的一片了。”张大哥看着一望无际的稻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