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辽阳市佟二堡东荒农场 两代人 一块田)
辽阳日报记者 尹 林
辽阳市佟二堡东荒农场 今年正好24岁,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两任场长,老场长叫徐振辉,今年70岁。新场长叫徐凯,是老徐的大儿子,4年前,他正式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农场新的管理者。
两代人与水稻结缘,打通他们情感连结的这块土地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东荒农场,感受老徐和小徐的种田故事。
5月10日,东荒农场的千亩稻田里已经开始插秧作业,嫩绿的稻苗离开暖棚的呵护,开始接受风雨的洗礼。此时徐凯站在作业道边,不时给传递苗盘的工人搭把手,与这些小稻苗类似,2016年他离开优渥的生活环境,回到农场,开始人生新一轮挑战。
徐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后一直留在北京。从给人打工,到慢慢开起自己的贸易公司,工作体面,收入不错。突然一下子转换到“土里刨食儿”,徐凯的第一感觉是“又土又慢”,脸晒黢黑,农业的节奏慢、收益慢一度让他很不适应。
但他不得不回来。“我要不接班,他(父亲)可能一下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也不会放开手脚干,现在农业龙头企业这么多,停下来就意味着落后。”徐凯知道,这个农场凝结了父亲太多的心血。
1995年佟二堡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农田基建设施损毁严重,再加上那时候皮夹克生意炙手可热,大家都跑去做买卖,玉米烂在地里没人收。
“当年报纸上发过一篇文章叫《春天一片丰收景象》,就是在讽刺我们佟二堡地区没人种田,看到这么大片地荒着心里很不是滋味。”1996年,老徐和朋友一起,将这片荒地承包下来,因为地处佟二堡东部,东荒农场因此得名。这也是我市最早尝试大规模集中经营土地,最多时农场经营土地5000多亩。
记者采访当日,直到中午食堂开饭才见到老徐,他刚从田里回来,“地里正在打井,得去盯着点,今天风太大,插秧容易漂苗,也不能离了人。”
在老徐眼里,儿子的回归,好处是为农场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当然不理解的事也有很多,比如频繁更新包装设计,比如执意拆掉存放物料的仓房,比如把钱花在很多他认为不必要的地方,一开始他想不通,父子俩经常有分歧。
不过父亲默许了徐凯对农场软、硬件的改造,一如徐凯理解父亲老派的思想。“既然交给人家就得让他放开手脚干,当然前提是不能赔钱,这是底线。”老徐说。
老徐尝了太久赔钱的滋味。“96年成立农场,到2003年一算账,不仅一分钱没赚,还赔了100万。”这组数字老徐记忆犹新,“粮食价格低、基础设施投入大,那些年一直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态。”但老徐始终坚持自己的经营思路:走机械化道路,坚持科技种田。早在1999年,东荒农场便成为辽宁省仅有的两个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区之一,“这么大规模经营土地,这两条腿缺一不可。”
在他的带领下,东荒农场不断加强与省内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大面积繁种,杂交育种,到2006年便实现扭亏为盈。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生产模式为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这也成为东荒农场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一点上,徐凯与父亲的看法相当一致。“我们企业最大的优势是20多年积累下来的种植经验,这里的员工个个都是水稻专家,未来要向科技型企业转型,承担更多科研项目,为周边农户、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赵成新在东荒农场工作了10年,也是在这里工作时间最短的员工。但他和其他员工一样,凭借着在这里学到的种植知识,取得了农技师中级证书。目前东荒农场已经挂牌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专家工作站,农场目前正在研究的水稻叶龄诊断项目,大大提高水稻种植管理的精准度。
虽然父子俩表面总有分歧,实则互相影响。父亲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力求稳健的作风深刻地影响着徐凯,虽然最近几年农场的变化不算大,但每一步都走得相当扎实。徐凯相比于产量更关注大米质量,注重品牌意识的理念也反过来改变了父亲的很多想法。
早在1999年,老徐就给东荒农场的大米注册品牌“太子河”,但是因为不懂营销,品牌的知名度一直不高。目前小徐主要负责营销,“太子河”在他的打造下越来越有故事。这几年他搞起“土地认养”,为自家大米申请了有机认证,利用自媒体平台讲述“东荒农场”品牌故事。
打开东荒农场的微信公众号,朴实有趣的画风扑面而来。枯燥的农活在这里变成了一段段好玩的视频,农场的日常温暖有爱,专业的水稻知识变得幽默生动,“大多数视频都出自我们的工人之手,现在不用我提醒他们都知道重要的工序要拍视频了。”这曾是徐凯对他们的要求。
随着品牌附加值的提升,大米卖得更贵,线上销售比重逐年增加,儿子的理念和成绩都让老徐看到了农场更为广阔的图景。
“以前经常为一些事情争得脸红脖子粗,但是现在很少,”与父亲朝夕相处,与农业深入接触、与员工同甘共苦让徐凯重新认识了这份事业,也深深爱上了这份事业。
采访中,他们父子的一小段对话让记者印象深刻。谈到未来的发展,徐凯说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水稻种植,还得往前看,下文还没来得及解释,一旁的老徐迅速补上一句:前提是要把眼前的事做好。也许这样的一个瞬间最能体现父子俩目前这种关系。年轻人大刀阔斧冲在前面,老一辈坐镇后方稳住阵脚,把握大的方向不偏离,这样的“配置”对于东荒农场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搞了这么多年农业,现在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个‘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活儿,没办法,就得接着干下去”。老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