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典礼现场大照片
5月11日上午,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当代作家评论》杂志、集美大学主办,集美大学文学院承办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潮添,以及来自全国多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学者,全国著名期刊主编等共70余人参加了此次颁奖典礼及高峰论坛。李敬泽、李建军、耿占春、敬文东四位批评家获得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程光炜、张清华、王尧、王侃、季进、杨庆祥、韩传喜、杨丹丹、韩文淑、刘恩波十位批评家所撰写的论文获得《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
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潮添教授致欢迎辞
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介绍评奖情况
北京大学教授谢冕代表参会学者发言
吉林大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福贵宣读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颁奖词
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为获奖者耿占春颁奖
此次颁奖典礼由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郑亮主持,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潮添致欢迎辞并宣读了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获奖者名单,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谢冕作为学者代表致辞。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介绍了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的评选情况,吉林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福贵宣读了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颁奖词。著名学者、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晓明等人,为获奖者颁发奖杯及证书。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建军作为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
四位优秀批评家奖获得者与颁奖者合影
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获得者合影:左起李敬泽(陈培浩代领)、敬文东、耿占春、李建军
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获得者李建军发表获奖感言
集美大学特聘教授杨春时为获得《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的程光炜教授颁奖
在接下来举行的《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中,集美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宋水安宣读了获奖名单,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宣读了十位获奖者的颁奖词,集美大学特聘教授杨春时、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等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副教授杨丹丹作为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
《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获奖者合影
颁奖典礼结束后,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作为参会学者代表,向集美大学赠送一批参会批评家的签名图书。
5月11日下午,在集美大学尚大楼会议室举行了“回顾与展望: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高峰论坛,与会者以“当代文学七十年:传承与突破”“当代文学七十年:趋向与可能”为核心议题,围绕七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论坛上半场由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教授吴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苏州大学教授王尧、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建军、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侃、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吉林大学教授张丛皞、东北财经大学教授韩传喜、中山大学(珠海)副教授杨丹丹、辽宁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恩波,分别结合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主题发言,沈阳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对上半场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在接下来下半场的论坛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主持会议,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海南大学教授耿占春、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中篇小说选刊》主编林那北、《当代文坛》主编杨青、《文学评论》副编审刘艳、《扬子江评论》方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安徽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晴飞、吉林大学副教授李振、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培浩、《文艺报》评论部编辑行超,分别结合各自专业领域的工作进行了主题发言,福建社科院院长南帆对下半场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与会者合影
此次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就当代文学的写史问题,当代文学取得成就的评判,关于“八十年代文学”的再评价,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当代文学作品人物的时代分析,文学经验的时代传承与变化,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的时代判断与评价,以及人工智能写作未来发展路向等许多当代文学发展核心问题,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和自恰性的论证,在思想上、学术观点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这些各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学者所提出的观点,以及他们互相间在思想上产生的激发与互动,生发出许多精彩的思想火花。此次论坛聚集了众多国内优秀文学评论家,在一种有效、对等的高端交流平台上,这些评论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来的得失功过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对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与判断,展示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新思想与新成果,实现了此次高峰论坛学术交流、思想交锋的初衷。这种对话与交流也营造出了一种风清气正、百花争研的学术研讨氛围,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