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棚户孟祥祯:住楼房梦想成真 如今生活天翻地覆)
(抚顺新闻网记者 张媛淼)家住东洲区莫地社区的孟祥祯老人今年79岁,2013年是他老伴结婚五十周年,儿女们给老两口在影楼订了一套婚纱照作为纪念父母金婚的礼物。
在孟祥祯的家中,他给记者拿出了那套婚纱照,照片里的两位老人穿着典雅贵重的婚纱西装,精神矍铄,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嘴角。一边翻看着照片,孟祥祯又回忆起了当初的情景:“这是孩子们有孝心,非得让我俩补个婚纱照,俺俩还不好意思说实在的,我们大半辈子住在棚户区,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什么隆重的婚礼,更别提现在年轻人结婚照的婚纱照了。但是孩子钱都交了,我俩也不得不去了,在南站的婚纱摄影馆照的。现在看来,真是棚改上楼以后才有这心情,没棚改之前还有这心情么,连这个想法都不可能有。”
孟祥祯说:“棚改前我的手纹路里头都是黑的,打煤匹,劈劈柴,生火做饭扒炉灰,烟熏火燎,黑不隆冬的,想洗干净拿刷子刷都刷不出来,怎么弄也是黑的。现在来看没有这些活了,立立正正的,基本上就是连火柴也不用了,都是电子打火炉了。另外卫生条件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过去莫地沟有三眼大井,吃水都得拿水桶去大井里挑水,有的家都得走一里地。有的井里淹死过人,但是不吃水还不行,所以说就得把井水淘干了大伙接着吃。冬天一冻全是冰,拿斧子刨,刨完了打水,要不打水都站不住脚。”
提到以前莫地沟的“八难”孟祥祯更是记忆犹新,他说:“过去住平房的时候说的‘八难、十难’的,就是说的上学上班都困难、吃水难、结婚难、如厕难、就医困难,坐公交车得走出半个小时,就连上厕所都困难。几十户、上百户用这么一个旱厕,早晨起来上厕所都是在排队,不然排不上号,就几个蹲位。到了冬天,北风一吹雪花一飘,上厕老困难了,都冻屁股。到了夏天地上蛆都乱爬,冬天冷、夏天埋汰,小孩子上厕所都哇哇叫。现在想想那时候怎么过来的,都感觉不可思议。棚改以后好啦,有独立卫生间,不出屋就可以上厕所,现在还养成习惯了呢,上农村有点打蹙了,去旱厕有点不适应了。随着上楼以后生活条件改变了,居住条件,周围坏境都发生了变化,真是天壤之别,所以人的心情也不一样。还有这结婚难。棚改前,住在莫地沟里,我没听见过一次结婚的鞭炮声,都是二三十平的平房,一家人挤在一起,怎么娶啊?有的家里三个儿子打光棍。自从上楼以后,每到周末结婚的鞭炮天天早晨都响,有一天早晨就我们这六栋楼好几家结婚了,车队都停不下了,那才热闹呢!”
距离2005年莫地社区棚改上楼已经过去十四年,这十多年间莫地社区的居民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孟祥祯老人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他对记者说:“居住条件改善了,居民的素质也在提高,原来在平房的时候,你看那光膀子,拖拉鞋,喝的醉醺醺的人满大街,小偷小摸经常发生,重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的、强奸的在咱莫地沟不足为奇。治安状况非常不好,我家里要没人的话就得找人看家,不然就得丢东西,不像现在门一锁,有防盗门的。那时候门锁再好,住的是平房,你防不了。所以说当时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包括治安状况都相当不好。上楼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脏乱差一扫而光了,人的素质也大大提高了,现在在街上,大家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自强自立的多了,你不让他就业他也要想办法,别人都干活都劳动,我还能等着吗。过去是左右就这种条件,破罐子破摔,现在上楼房了条件好了,挺直腰板了,都互相攀比,就觉得你能干我也能干,别人能挣钱我也能自立,心情不一样了。过去在平房的不好的习惯,上楼后都彻底改变了,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当然也离不开政府和这区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党员的作用,给人们创造了提高精神文明素质的这么一个条件。”
孟祥祯感慨地说:“现在看来,棚改确实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体的问题,由于他自身条件想要住楼房,他住不了,棚改帮助他们把问题解决了。这真是一步登天,要不怎么说我叫孟祥祯,真的就梦想成真了呢,确实是这样,发自内心的感谢党,感谢政府,给我们创造这么好的条件。生活在这个时代,我感到非常非常荣幸,也非常非常自豪。棚改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确实感到了幸福感、安全感,确实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