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部战区空军医院呼吸内科Icu护理组:以质为根 以情待人)
韩 坤 高庆德
A患者和家人:感谢天使
虽然史奶奶过世已一年,但她的儿媳妇王明艳与北部战区空军医院呼吸内科医护人员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她说“一直忘不了医护人员的好”。
“待患如亲关怀备至,真情体现亲如一家”。一家人处理完老人后事第一件事就是为医护人员送来锦旗表示感谢。王明艳说,五年时间医护人员一直陪伴关照老人,我努力想了想,就用这句话来表达感谢吧。
2013年5月,78岁的史奶奶第一次入院,进入呼吸内科ICU,她的儿媳妇陪伴左右,从此开启了三代医患间的佳话。
在呼吸内科ICU,年轻的白衣天使们纷纷谈及与史奶奶和王阿姨接触的点点滴滴。说到给奶奶过生日,护士们纷纷晒出了那天的照片,史奶奶戴着生日帽,医护人员一起为她唱起生日歌,烛光闪闪,虽在病房却也温馨。她们没想到,吹完蜡烛后,奶奶落泪了!这竟成了奶奶最后一个生日!
护士金玉是与史奶奶接触最多的,她讲奶奶病情加重后生活无法自理,后期情绪不稳定,疼痛让她无法平静,常发“老小孩脾气”。 “就像个孩子似的,跟你耍小孩子脾气。”都说她是乐天派,常谈及她当年接生的故事,看到医生护士有怀孕的就细心嘱咐,普及生产经验,她喜欢孩子自己又像个孩子。偶尔护士们还会给奶奶带好吃的,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总会吸引她的注意。在ICU里有她专门的位子,面对窗户能看风景,她说那里肃静没人打扰。为留作纪念,护士们送给奶奶一顶护士帽,帽子上签上了所有人的名字,史奶奶说这是“最好的礼物”。2018年的春节奶奶在病房度过,护士们都记得奶奶说过她最爱吃三鲜馅饺子,不想这成了她的最后一个年。
5年,科里所有的医生护士都为史奶奶服务过,患者记住了护士的班次和全科人员的名字;5年,从起初的“病人”到后来的“亲人”,从最初对生命的敬畏到后来享受生命,只因有了天使们不离不弃的守护。
王明艳说,她之所以如此感恩这个地方,是因为她亲身经历并目睹了这五年来所有人的帮助和关爱。呼吸内科的人真好,从主任护士长到医生护士,尤其是ICU的护士们最辛苦。她们要对病人身体状况多加留意,还要调节老人的心情,让她对生命保持渴望,积极地配合治疗。虽重病缠身,但我的老人在ICU感受到的一定是温暖。为感念日夜守护老人的白衣天使,她多次回来探望并赠送锦旗。
B 对话责任护士韩冷:感谢患者
人们常说“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白衣天使”是护士的总称。但我们也是平凡的人,我们也会疲惫、也会伤心,同时也会因为患者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会将这些伤心与疲惫抛诸于脑后。
医护人员奋斗在拯救生命的“战场”上,在与各种病魔对抗,放弃了在父母床前尽孝的时间、放弃了教孩子呀呀学语的时间,只为了患者能够恢复健康,有质量的生活,是用自己的“时间”换取患者的“时间”。
医护人员最自豪、最开心的不是考下了什么证书或是得到了什么奖励,俗话说“金杯银杯再好都不如患者的口碑”,名垂千史很难,遗臭万年却很容易。我们期盼的就是患者的肯定。在内科,接触较多的是反复发病的老年患者,我们更要付出加倍的耐心与责任心,有时你觉得最不可能发生的往往就会发生的。
史奶奶先后10余次住进ICU。她第一次入院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6年前的一天早上,急诊科通知科室一会转来Ⅱ型呼吸衰竭的史奶奶,在科室主任、副主任指导下,抢救立即进行,4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挽回了奶奶的生命。事后我们常跟她开玩笑:“奶奶,您第一回住院插管时非常地闹,小小的体格四个人都按不住你呢”“你们不知道啊,是真难受啊。我儿媳妇说啦,要是不插管我就没命啦,我谢谢你们啊!”奶奶的这声谢谢胜过千言万语,我们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史奶奶年轻时是一名妇科医生,她说自己就是“赤脚医生”。所谓久病成医,更何况她本身就是医生。我们常常都会跟她开玩笑:“奶奶,你都生病住院了,怎么还这么爱操心呢”,她总是特别严肃地说“我这是在督促你们工作呢”,“谢谢领导批评指正”我们笑着回答。与奶奶相处久了你会发现她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下班了她会急三火四地撵我们赶紧回家休息,赶紧结婚生子啊......,对于这位奶奶,我们往往是“又爱又恨”,从来不敢奢望能得到她的肯定。但没想到,我们居然收到了她送来的锦旗,这是多么大的殊荣和肯定啊,它让我们坚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医护人员在得到患者感谢的同时也要感谢患者:谢谢他们可以配合我们做各项检查检验,谢谢他们在病情反复时耐心听我们解释,谢谢他们在我们偶尔操作失败时没有埋怨而是积极地鼓励我们。
C 相互理解+双向感谢=大爱力量
有人说,现代医学是陌生人对陌生人的照护。如何对待反复住院的危重老年患者是对医护人员的考量。该院呼吸内科贯彻医院“内外兼修、德业并重”发展思路,ICU医护人员践行爱心热心耐心、待患如亲服务理念,从危重老年患者健康需求出发,长年倾情服务保障,在特殊岗位勤勉敬业,营造了温暖救护环境,医患相互理解、同向汇聚成一股大爱力量,有效增加了救护温度和效果,赢得了患者、家人的赞誉,书写了一曲动人的医患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