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9岁学霸 病故捐遗 我已离开 航向大海 )
“泪崩!29岁学霸白血病复发放弃治疗!刚刚,沈阳这个勇敢的小伙子安静地‘走’了,在父母的协助下,他实现了捐献遗体的临终愿望……”5月7日深夜,沈阳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窦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最新消息,“那个叫张迪的沈阳大男孩去了天堂,但愿,天堂里再没有白血病魔,祝他安息!”
生命最后时光与海相伴
沈阳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窦伟告诉记者,一周前,在窦伟、张雪华等志愿者的见证下,张迪和父亲张纯生一起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签字。随后,一家人选择了放弃治疗。张迪提出,想在生命最后的日子去看看大海,于是,父母领着儿子赶赴大连。
张迪在父母陪伴下,在大连度过了近一周时间。这期间,一家三口手牵手在海边看大海、晒太阳、聊天。
“希望爸妈尽快忘了我”
父亲张纯生今年56岁,但因为儿子这几年的特殊遭遇,他的头发几近斑白,看上去格外苍老。背着妻子和儿子,他一遍遍翻看着家庭影集,多希望,真有一条时光隧道,他们仨能重新回到过去,回到儿子没得病的任何时光。“尽管我知道人生是单程线,再也回不去了,可是,我一辈子都不可能过去这个坎……”他说。
背地里,张迪母亲也常常以泪洗面:
“儿子高中同学册里,他是个运动健将呢!”
“孩子时间不多了,想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走。”
当事人张迪,却在日记本里写下一行字:
“希望爸妈尽快忘了我。”
他婉拒捐款放弃治疗
4月下旬,辽沈众多媒体对张迪登记捐献遗体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在广大网友纷纷给他点赞的同时,也有少数人提出质疑:如此煽情报道,是不是为了赚取网友同情,为他捐款呢?就此,张迪和父母曾站出来澄清:婉拒一切爱心捐款,已放弃各种治疗,之所以高调上新闻,只希望将遗体捐献这种公益行为宣传出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但令张迪父母没有料到的是,赴大连的近一周里,却仍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电话和微信所“轰炸”,大都是不相识的好心人表示想捐款为张迪治病。
“张迪从大连海边回沈阳,就感觉身体状况不妙。”沈阳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张雪华告诉记者,父母赶紧将他送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但不幸的是,虽经医生全力救治,张迪还是于5月7日20时30分去世。7日深夜,在沈阳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窦伟、张雪华等人协助下,张迪的遗体得以成功捐献。
入职两个月突遭不幸
张迪家中,有一摞厚厚的奖状和各阶段毕业证书——高中毕业于沈阳二中,大学本科就读于东北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
提起儿子,张迪母亲说:“从小就是优秀生,一点不让父母操心。小学、初中成绩一直是班级前5名,高中顺利地考入了沈阳二中,大学考入了东北大学,又去上海交通大学读了研究生。儿子爱好广泛,从小就爱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的书柜里至今还收藏着小时候看的《灌篮高手》漫画。他爱看书,除了本专业的,历史、文学、经济学的书也都喜欢读。他还喜欢音乐,只是得病后手没劲,再也弹不了吉他了。”
2018年7月,这一切美好戛然而止。当时,张迪拿到了上海交大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证,结束了近20年的读书生涯。他正准备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开启人生一段新的旅程。然而,刚刚在上海某研究院入职两个月的张迪发现自己身上有了很多出血点……
病情恶化才通知父母
最开始,张迪以为是皮肤病,但治来治去不见好,医生建议他抽血化验。验血结果很快出来:他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而且发病很快。张迪很快就高烧不退并且嘴里出血。即使这样,张迪怕远在沈阳的父母担心,硬是瞒着他们,只是找同学帮忙照顾自己。随着病情迅速恶化,直至医生给他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他这才通知了父母。
“我接到消息的时候还在上班,真是晴天霹雳,感觉天塌了。”张迪的父亲张纯生回忆,“孩子以前身体很好,没有得过大病。就连2018年5月入职体检时也没有查出有什么问题。”
医生说这种病各家医院的治疗方法都差不多,于是全家人决定回沈阳治疗。2018年8月,张迪开始化疗,化疗持续了4个月。父亲张纯生与他配型,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我做什么都行,只要能救他命就行。”
全家努力接受不幸
2019年1月7日,张迪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到4月份,病情复发。
面对儿子过于严重的病情,张纯生与妻子最终抱头痛哭:“已经没有药可以用了。所有化疗药物不起作用,恶性细胞杀不死。而二次移植也只能延续6—9个月的生命,并不能完全治愈。最为心痛的是,一旦开始治疗,儿子就只能在病床上躺着,作为父母,我们真不忍心儿子遭罪啊!”
“爸妈,儿子求你们,放弃治疗吧!我很清楚现在的情况,我觉得坦然面对比被动接受要好很多。”张迪平静地对父母说。
张迪表示,很遗憾父母培养了自己这么多年,却最终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历经了十几年的寒窗苦,尚未报效国家就要离世。不过,他说:“不希望大家很悲观地面对这件事。我这短暂而充实的一生,我已经很满意。自己和家人所有的努力都做了,这个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父子登记捐献遗体
而说到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想法,张迪说从刚得病的时候就有了。
2018年11月1日,沈阳晚报刊登了《那个白血病女孩昨天安静地走了 父母含着泪为她圆梦》,张迪读过这篇报道后更坚定了捐献遗体的信心。一想到自己走了还能对社会有价值,还能对医学作贡献,他感到满足。
“人死了留一盒骨灰毫无意义,不如做一些有贡献的事情。”张迪本想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和其他器官,但是由于生病,所有器官都不具备捐献条件,只能捐献遗体。
张迪觉得最难的是让家人接受捐遗这件事。但未料到,父亲张纯生不仅支持他,而且父子俩共同办理了捐遗登记。
“其实在我儿子患病之前,我就有捐献遗体器官的想法。我儿子跟我说了这事以后,我全力支持他。”张纯生说,希望以后和儿子的名字同时出现在捐遗者的墓碑上。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唐葵阳 文并摄(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