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开启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
本报讯(唐家青 记者沈旭)根据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市政府要求,3月28—4月12日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执法中心抽调执法人员利用两周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行动,通过加大宣传和对农资生产和销售企业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了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为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信心”。
此次行动以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为重点进行了集中检查。着力查处经营主体资质是否齐全,有无进销货台账和发票等违法行为。以农药为重点,专项检查农药有无经营许可证、有无过期农药、违规添加高度和禁限用农药、实物标识标注是否符合要求等。对肥料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以农资市场上销售的掺混肥、复混肥、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等为重点,检查肥料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行为。检查目前各县(市)区种子备案登记开展情况、种子生产和经营企业标签和使用说明、品种审定和登记、品种权许可、经营档案、主体备案和种子质量等,同时对重点农资市场的种子质量进行监督抽查。
自3月28日到4月12日,执法人员共检查全市4县(市)5区的种子、农药、肥料生产经销企业86户,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违规违法行为或存在问题产品共30起。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或问题产品责令整改16起,由属地农资管理部门立案14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