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辽宁省科技厅举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
4月10日,辽宁省科技厅在沈阳集中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
当前辽宁正以材料与制造(M&M)、能源与环境(E&E)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去年底,东北大学“铝工业典型危废无害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有色行业含氰/含硫高毒危废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示范”、中科院沈阳生态所“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绿色清洗—脱附集成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和标准”4个资源环境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科技部同时立项批复,中央财政经费支持8261万元,上述项目的成功立项,表明辽宁省在金属固废处置、污染土壤修复等重点环保领域的科研优势和技术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会议由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学来主持,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省生态环境厅、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等单位领导专家出席启动会并致辞。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曲久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会泉研究员等国内知名专家、项目课题组专家成员、合作单位领导等共计200余人参会。
“十三五”以来,我省在资源环境领域累计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1个,争取中央财政经费4.3亿元。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积极配合科技部做好上述国家重点项目实施的组织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创新资源禀赋优势,围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系统节能、清洁生产、源头减排、水气土环境污染治理、废物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系统集成和成果示范应用,进一步激发节能环保产业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简介:
1.东北大学“铝工业典型危废无害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铝工业危废的减量化、高值化、无害化、全组份利用为目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开发-技术集成创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系统研究,阐明铝工业危废毒害组份的安全利用属性、安全解毒和资源化利用理论,攻克赤泥、铝电解废槽衬和铝灰的无害化处置及有价组份协同提取高值利用新技术及装备等世界性难题,构建铝工业危废的资源化利用及安全处置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项目实施将大幅提高我国铝工业危废的安全处置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技术成果在仅在一合作企业规模化推广后,预计年创经济效益26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2.东北大学“有色行业含氰/含硫高毒危废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针对黄金冶炼氰渣、锌冶炼高硫渣中毒害组份精细认知难、毒害组份行为调控与定向分离难、有价组份回收难、尾渣再生利用难的“四难”问题,提出选矿、冶炼、环境多学科融合创新思路,开展“科学成因-控制技术-工程示范”全创新链的特色研究,形成高硫渣“晶化调控-空化解离-定向浮选-熔融提纯-协同熔炼”集成技术,建立工程示范,打造全新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新模式。
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绿色清洗—脱附集成技术与智能化装备”项目,在全面掌握我国油田土壤高浓度石油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与规律基础上,以清洗和热脱附为重点,加强技术原理研究,合成高效功能性修复材料,研发自动化、智能型成套装备,力争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创新性成果;通过系统集成和工程实证,构建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项目成果将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技术最大需求方开展产业化应用,预计新增经济效益将超过15亿元。
4.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和标准”项目,针对不同典型污染场地,以污染物“性质鉴定-环境行为-损害调查-技术标准”的思路开展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组学、同位素、空中遥感、原位监测、生物芯片和多相示踪等技术,阐明控制机制并定量模拟复杂关系,确定早期暴露生物标志和效应生物标志,构建风险诊断程序。在控制和原位实验研究基础上,建立高性能数学模型,整合各种过程机制和参数指标,建立适用于不同污染类型的多尺度、多层次场地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该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实现工业生态绿色生产,减少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污染暴露而产生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