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地野保志愿者共同放归斑海豹)
文/刘梅 本报记者 温旭东 摄/余炼
近日,获救助的一只小斑海豹在辽河入海口的盘锦三道沟海域被野外放归,锦州与唐山、盘锦、营口、大连五地野保志愿者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今年,我市野保志愿者已多次参与救助斑海豹行动。
近日,中华大鸨保护地·锦州负责人余炼作为我市野保志愿者代表,与唐山的中华水鸟保护地及盘锦、营口、大连的中华斑海豹保护地志愿者共聚辽河入海口的盘锦三道沟海域,对一个多月前救助的小斑海豹“狗剩”进行了野外放归。志愿者将装在笼子里的小斑海豹从车上抬下来,举行了简单的放归仪式。在众多志愿者的热切目光中,笼门被轻轻打开,小斑海豹很快从笼子里爬了出来,时而低头嗅嗅海滩,时而抬头望望身边的人们,似乎有些恋恋不舍。“加油!加油!”听到大家的喊声,小斑海豹欢快地朝前爬行,志愿者目送着它一点点爬向大海。小斑海豹停在了岸边并没有马上下海,回眸看看送它的人群,似乎在深情道别。随后,在大家的鼓励下,它一头扑进大海,在浅水处环游了一圈,然后迎着浪潮向大海深处游去。
“斑海豹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只幼崽不到2个月大,能成功救助并放归不容易。”余炼说。今年2月21日,有人在河北京唐港发现了这只洄游中掉队的小斑海豹,将它送到中华水鸟保护地——唐山,后被送到绿发会中华水鸟保护地。由于缺乏救助斑海豹崽的经验,中华水鸟保护地·唐山负责人田志伟第一时间和相关专家取得联系,并在专家的远程指导下对小斑海豹进行照料,并给它起了一个昵称——“狗剩”,为的是“好养活”。在小斑海豹被救助期间,余炼一直予以关注,还专程赶到绿发会中华水鸟保护地了解它的情况。在田志伟的精心照顾下,小斑海豹的身体状态逐渐恢复,从当初的不到7公斤长到了近30公斤,经过一个多月的救助和一定的野化训练,已可以自己捕食,达到了野外放归条件。盘锦三道沟海域是斑海豹在我国最重要的繁殖栖息地,每年10月至11月,斑海豹从深海来到这里,海面结冰后,它在冰排上繁殖。二三月份时随着辽东湾海冰融化,进入辽河入海口,直到5月份才离开。
今年以来,我市野保志愿者已多次参与救助斑海豹,仅3月份就在锦州大凌河口接连救助过两只斑海豹。3月初,一只斑海豹搁浅时被凌海一位渔民在巡滩中发现,中华斑海豹保护地·盘锦志愿者得知后赶到现场,余炼也参加了此次救助。后来,斑海豹被送到省海洋水产科学院。事隔一周,锦州大凌河口又有一只“迷路”的斑海豹被凌海同一位渔民发现,得到了中华斑海豹保护地的救助,余炼再次参与其中,助斑海豹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