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因发病急骤、凶险而极大地威胁人们的健康,冠心病一直以来是威胁中国病患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攀升,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它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适时适地对冠心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降低发病率的一项措施。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肌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发自主动脉根部的左、右两支冠状动脉,当这两条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粥样硬化或血管痉挛时,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50%—70%时,会发生冠状动脉循环障碍,致使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氧供需不平衡,出现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当冠状动脉管腔完全堵塞时,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心肌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
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当你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求医,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1)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等。如下图。(2)体力活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感。(3)饱餐、寒冷时感心悸、胸痛。(4)在公共场所或会场中,或上楼爬山时,比自己以前,特别比别人容易感到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5)晚间睡眠枕头低时,感到憋气,需要高枕卧位:“熟睡或恶梦过程中突然清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后才好转。(6)性生活时感到心跳、心急、胸闷或胸痛不适等。(7)长期发作的左肩痛,经一般治疗反复不愈。(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
冠心病的检查方法:1)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患者症状发作时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还能够发现心律失常。2)心电图负荷试验:对于安静状态下无症状或症状很短难以捕捉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或药物增加心脏的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记录到ST-T的变化而证实心肌缺血的存在。运动负荷试验最常用,结果阳性为异常。但是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禁忌。3)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该方法可以观记录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心电图的变化,如一过性心肌缺血导致的ST-T变化等。无创、方便,患者容易接受。4)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以及某些患者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可做此项检查。5)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心脏形态、结构、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6)血液学检查:通常需要采血测定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7)冠状动脉CTA:是一项无创、低危、快速的检查方法,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和随访手段。8)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典型的临床症状,再结合辅助检查发现心肌缺血或冠脉阻塞的证据,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判定是否有心肌坏死。
冠心病的治疗:①生活习惯改变: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②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减轻心肌氧耗(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绞痛(硝酸酯类),调脂稳定斑块(他汀类调脂药)等;③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介入治疗(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如图:
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后也要坚持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对同一病人来说,处于疾病的某一个阶段时可用药物理想地控制,而在另一阶段时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要将药物与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合用。
让我们携手,关注健康,走向“心”的明天。
专家简介:
何峥,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沈阳市老年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病分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心内科动脉粥样硬化组委员。
技术专长: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诊治,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病的诊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诊治。高血压病诊治,冠心病的介入诊断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