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9岁老人因病逝世 78岁妻子实现其捐遗承诺 )
3月21日清晨,79岁的孙宇凌老人在医院病逝。当天,78岁的妻子史墨香遵照丈夫遗愿,将其遗体无偿捐献给中国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不仅如此,史墨香曾于6年前,与丈夫手牵手办理了捐遗登记公证手续。而且,这对夫妻的女儿、女婿也表示会以父母为榜样参与到捐遗的公益事业中来。3月21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进行了采访。
兢兢业业 勇于担当锐意改革
“孙老是一名中共老党员,早在念大学期间就入党了!”昨日,沈阳市红十字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窦伟告诉记者,孙宇凌1940年8月出生于吉林省桦甸市,1959年8月考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并参军入伍,先后担任西安工程兵学院助教、建筑第54师第103团助理员、工程兵装备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工程兵科学实验场二所室主任。期间,因表现突出,受嘉奖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6年,孙宇凌转至原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他长期担任领导岗位,秉承公心,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勇于担当,并带领大家锐意改革,克服万难,使单位由连续3年亏损一跃扭亏为盈,为科研事业和经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夫妻同心 签下遗体捐献协议
“我父亲和母亲都特别爱党爱国,夫妻俩曾居住在简陋的屋子里,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相敬如宾。”孙老的女儿孙女士告诉记者,2013年的一天,父亲在电视里看到有人离世后捐献遗体、器官,他突然萌生了这种想法,但是想到可能遭到女儿的反对,他决定先与妻子商量。没想到,开明善良的史墨香听后,非常赞同,并表示自己也要捐献。
“有些人眼睛看不见光明,如果我们捐献出眼角膜,就能让他们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孙宇凌说,他和老伴年纪大了,终究要离开这个世界,为何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夫妻俩体验了人间冷暖,见证了世事沧桑,他们深深地明白:人活着要有爱心,才能创造更多价值。经过一番努力,夫妻俩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在沈阳市红十字会签下遗体、眼角膜捐献协议,逝世后捐献遗体、器官,用于医学研究和帮助有需要的人。
丈夫病逝 妻子实现其遗愿
孙女士介绍,去年夏天,父亲在例行体检中被检出癌症,家人立即把他送到医院,虽经全力救治,但遗憾的是,他的癌细胞已向全身多处重要器官转移。伴随而来的,是一阵阵钻心的癌痛,但坚强的孙老始终没吭一声,硬是咬紧牙关默默忍受。
不久前,孙老病情加重住进医院。趁精神尚好时,他把妻子史墨香叫到身边说:“如果我不在了,要尊重我们的约定,捐献遗体帮助更多的人。叫女儿女婿宽心,丧事不用大操大办。” 昨日清晨,孙宇凌病逝。史墨香遵照丈夫的遗愿,将其遗体无偿捐献给中国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望着相守大半辈子的丈夫遗体被医护人员送走,已经78岁的史墨香泪流满面,在场的所有人都默默地流泪……
感动众人 无私大爱受称赞
“人死后埋在土里没啥意义,将遗体捐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史墨香说,这是丈夫生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孙宇凌生前住在长白岛,他每天清晨都坚持5公里长跑,一年365天从未间断。一些邻居告诉记者,平日里,孙宇凌夫妻俩乐于助人,与大家相处融洽,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些亲朋好友听说孙宇凌夫妻都签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深受感动,不少人主动向红十字会咨询捐遗相关手续。尤其是老夫妻的女儿孙女士携手丈夫,也加入了遗体捐献志愿者的行列。
“孙宇凌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是一种造福社会、荫及后人的善举,对于医学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值得称道。”窦伟说。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 唐葵阳 文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