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野榛子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 本报记者 郑子超 因地制宜,是我市脱贫攻坚战役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的重要定位,同时,还强化造血功能让脱贫后劲更足、效力更久。建昌县魏家岭乡通过开发资源、鼓励引导、能人带动的方式,将山头变宝库,将昔日在山上无人问津的野榛子变成了鼓腰包的“来钱道”,仅山里红野榛子合作社带动,就能为当地农民创收达百万元。
早在2008年,一位外地人看中了魏家岭乡柴木沟的山头,开发野榛子。当时,交通闭塞、信息闭塞、市场闭塞、思路闭塞,当地农民是空守宝山而不自知。直到三年后,那位外地人大小车辆装满了榛子出了山,换成了钱,村民们才意识到,原来家门口的山是未开发的宝库。“外地人来都挣钱了,咱们本乡本土的人咋就不能整呢?”柴木沟村妇联主任南海霞首先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带着乡亲们自己开发野山榛子资源。2011年后,南海霞和村“两委”班子及村民共5户牵头,在村里原有榛子林的基础上,又租下了200亩的榛子林进行开发,并成立了建昌县山里红野榛子合作社。“第一桶金”就达到了十几万元。
柴木沟村趟出来的这条“来钱道”,引起了魏家岭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因势力导,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已有的野榛子基础优势,推动榛子产业进一步发展。自此之后,连续几年魏家岭乡都大力开发建设野榛子产业基地,野榛子产业规模逐渐扩大,逐步走入正轨。乡政府对规划的榛子园加强了补植、疏密、倒茬、防害等林间管理工作。为了鼓励当地农民发展野榛子,魏家岭乡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该产业注入资金和技术支持。2011年,在乡政府的协调下,上级相关部门给种植榛子大户免费下发了6万元的榛苗,乡政府给每亩榛子林补助80元。2012年,乡政府为柴木沟和黑山后村免费发放20万株榛子苗。同年,为了帮助村民发展榛子种植合作社,乡里还特意派一位副乡长协调相关事宜。2013年,为了帮助黑山后村榛子栽植大户发展山上的榛子林,乡政府投资6万元修了一条通往山上的路。省委办公厅还为榛子大户提供了脱皮机、鼓风机和炒榛机。经过三年的开发建设,魏家岭全乡野山榛子资源累计达1万亩。在柴木沟村和黑山后村相继开发5000亩,新栽榛苗500亩,年产野山榛子15万公斤。2017年,在扶贫单位的帮扶下,又建成150亩的集体经济榛子林,成了赫赫有名的榛子大乡。
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交通、市场对接等问题,当地野榛子的收入并没有达到村民们的期望值。一段时期内,魏家岭乡村民在山里采摘的优质野山榛子卖不上价,10元一斤商贩还挑三拣四,严重打击了村民采榛的积极性,以至于一些自有榛子林的农户,林间管理的劲头也一再降温。最早启动和成型的山里红野榛子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社,开始整合资源,抱团取暖,统一销售,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让利于民,合作社实施挑选、风选、炒制等作深加工和精包装作业,山里红野榛子合作社还注册了“财霞”牌商标,提高榛子的市场竞争力。
2016年,扶贫春风吹进了山沟沟,作为村妇联主任的南海霞和她的合作社主动承担起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任务。每年都有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脱贫摘帽。今年66岁的钱进友是柴木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媳妇肺结核,家里三亩多地。2018年,他通过合作社卖了1000多斤榛子,收入1万多块钱,当年就脱了贫,看到了效益,钱进友干劲更足了,甚至雇人采榛。
效益,是最好的指挥棒。山里红合作社的带头效应,使全乡的野榛子产业发展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割茬、通风,田间管理上了台阶,野榛子产量、质量都有所提升,最忙的时候,农民不仅自己采,还要雇人采摘,每年秋季下榛子的时节,漫山都是拎着袋子的采榛人。
山里红野榛子合作社还带头闯等地出了市场,野榛子销售到铁岭市的开源等地,成品销售到本地及凌源一带,走进超市,一等成品30元,二等成品15元。合作社年收购10万多斤生榛子,直接效益100多万元。
路子越走越宽,步子越迈越大。如今山里红野榛子合作社不仅有较多相对固定的回头客,而通过多种渠道开拓市场,2018年,通过电商将产品远销吉林、内蒙古及本省的东北方地区,当年9月份还进入了京东商城。生榛子从8月20日左右采摘,10月末基本售完。精加工的成品,在新年前后也能全部销售完毕。为了让当地更多的土特产走出去,山里红野榛子合作社还计划将小米、溜达鸡蛋等特产也纳入合作社经营范围,带领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