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3年前发票一分为二 几经辗转终合二为一)
手里有半张83年前的发票,是祖辈开印刷厂时印制的,十余年来,收藏者为找不到另一半而吃不香、睡不稳。几天前,一则好消息让他两眼放光。他赶紧联系,结果让他喜出望外。
创立时规模不大
李文喜是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老家在绥中县高甸子乡。据家谱及有关资料记载,他的太爷李继善与锦州人傅俊生及绥中县沙河镇人毕渭桥等人合股,于清光绪末年创立了泰和山房石印局,地址设在绥中县南门里路西,毕渭桥任执事。
1月20日,记者采访李文喜时,他查阅相关资料后,说“创立之初规模不大,设备只有两台石印印刷机,雇有几名印刷工人和刻字工人,业务范围只是刻字、印刷习字帖和镌刻牌匾图章等。清宣统年间泰和山房聘用退职乡里的书法家李海峰书写帖版,开始大量印售各种字帖,生意顿时大有起色,获利颇丰。”
时光荏苒,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该印刷厂被日本帝国主义控制。1941年,李继善去世。解放后,印刷厂又回到人民的手里。
发票上一应俱全
“我小的时候就对历史文化感兴趣,20岁时,对自家的过往有着一股强烈的欲望,想探究一下祖辈的历史,追溯他们走过的路。于是,绥中地区的印刷历史就进入了我的视线。”李文喜说。
资料表明,泰和山房石印局是绥中地区最早的一家印刷厂。十余年前,爱好收藏的李文喜到锦州古玩市场淘宝,主要是收集家族史料及绥中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买到了右侧半张发票,上面显示的时间是1936年,绥中县福庆祥杂货庄售盐发票。”李文喜说。
据其介绍,这张发票有印刷厂家、商号印章及标记、印花、税务部门公章、发货品种等,数量、价格及发货日期等一应俱全。发票的纸张是白棉纸。
对研究历史有益
得到这张发票,李文喜欣喜若狂,一种亲切感、获得感油然而生。回到家里后,放在一个好地方珍藏。
在其后的日子里,李文喜常有一种不舒坦的感觉。让他不舒坦的原因是“发票分成两半,如同兄弟分家,啥时候能团聚”?
1月12日,李文喜听一个锦州藏友说“无意间看到另一半发票了”。听到这个消息,李文喜高兴得连觉都没睡好,赶紧想办法将其弄到手。
第二天,他将“分家”的发票拍照,然后发到微信朋友圈。好友纷纷称奇,留言说“两半发票分开了这么久,居然还能复位,少见,可喜可贺”。“发票对接上了,它不仅是我对祖辈一种亲情的见证,更是绥中地区商业历史的见证,对研究那个时期的印刷业有很大益处。”李文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