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庭档案积攒34年 中山广场见证家庭变迁)
在和平区举行的第四届沈阳市暨和平区“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图片展上,有一组相同背景的照片特别引人关注。
这是沈阳市民王彦坚持了34年的一项行动,每年到中山广场与自己的儿子照一张合影。
站在自己和儿子34张照片墙前,60多岁的王彦玩起了自拍,而后转身对记者说:激动得都不知道拿哪张当背景好了。这就像在中山广场前,虽然每年都拍一样的人和一样的景,但每年都有不一样的背景故事,就连服装和广告牌都不一样。
王彦说自己的家庭档案,就是父子俩每年国庆节在中山广场的合影。1985年国庆节,30岁的王彦带着三岁多的儿子王田来到中山广场,那一年,他们拍下了第一张合影。
1969年,中山广场毛主席塑像举行奠基仪式,刚上初中的王彦参加了义务劳动,还参观了当时位于广场北侧的“毛主席塑像建筑指挥部”。这栋建筑,在十年后竟成为王彦工作的省人民银行办公楼,他在这里,一干就是21年。
那张1985年拍摄的照片,三岁的小王田身上的红色马甲很抢眼。这个小红衣服,那个时候外汇局同事上日本,回来当好东西送我的,当时最时髦,国内没有的。以后的照片一直有这个……”从1985年到1988年,每年国庆拍摄的照片里,王田穿的都是这件红色马甲。“后来孩子实在穿不进去了,我们就在2009年拿着这件小马甲拍了一张合影。”这一个小马甲,在王彦的眼里,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从中山装到西服再到休闲服装,从小红马甲到西服,父子两个的服装在变,中山广场周围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父子两个身后的辽宁省人民银行办公楼翻建成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大楼,真空研究所变成南方证券,又改造成了华夏银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办公楼、和泰国际大厦,广场周边的广告牌从八十年代的沈阳百花十四吋黑白电视机开始逐年演变:长剑、555香烟、青岛啤酒、诺基亚手机……
中山广场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更记录着父子对沈阳家乡的热爱,这期间,王田经历到英国留学,到天津任职,但是不管怎样繁忙都不忘记旅行对父亲的承诺,每年国庆回来,和父亲照一张照片,呼吸下沈阳的空气,在广场上陪家人转一圈。今年将迎来国庆70周年,王彦父子也将迎来第35张“父与子”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