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我省入围两项)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于2月19日揭晓。我省两个考古项目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群、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入围,获得向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冲击的机会。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将于3月27至29日在北京召开,届时,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将被揭晓。
按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章程的有关规定,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136人、全国84家发掘团体资质单位具有初评投票权。评选活动办公室共发出选票220张,收到有效选票177张。根据投票结果,广东英德青塘遗址等得票排名前20的项目入围2018年度终评。专家们在重要考古发现的学术意义上取得比较统一的认识,得票第一的项目获得166票,位列前十的项目得票数均在120票以上。
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群
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群包括洪家街墓地、小河北墓地、琉璃寺遗址和新立建筑遗址,均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富屯街道。
【新立建筑遗址】
新立遗址出土契丹文玉册
据《辽史》等文献记载,辽代两座帝陵(显陵和乾陵)修建于医巫闾山,但具体位置不详,辽末金初,医巫闾山辽陵遭到金兵大规模毁掘,此后湮没于深山野林之间,逐渐成为历史之谜。为了探寻和全面了解医巫闾山辽代显、乾二陵的位置、范围、布局、形制和保存状况,推动两陵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2015~2018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医巫闾山辽代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进行了主动考古发掘。
遗址所在台地经过了全面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北部为一组大型四合院式建筑(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南部为较小的附属建筑。新立辽代建筑遗址西南侧和北侧各有大型墓葬一座,两座墓葬距新立辽代建筑遗址极近,相距最近处均不足5米。
发掘揭露出一组相对较完整的建筑址。该组建筑是由北部主殿、南部殿门和四周附属的廊庑组成的一组封闭院落,建筑外围分布有排水道。
出土遗物多为建筑构件,还有一些用于祭祀的瓷器、玉册、玻璃器等,少见生活器具。建筑构件主要有瓦当、筒瓦、板瓦、博脊瓦、凤鸟、龙首、鸱尾、青砖、础石、花斑石等,其中屋顶所用瓦件几乎全为绿色琉璃件,偶有极个别灰瓦件。各类琉璃构件胎体细腻,烧造温度高,坚硬结实,装饰风格统一。
通过与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三座陵前殿址对比分析,结合遗址出土的遗物时代特征,我们认为北镇市新立辽代建筑遗址是辽代乾陵的陵前殿址,而位于遗址北部的大型墓葬为乾陵玄宫。
辽代乾陵的确定为全面了解医巫闾山显、乾二陵的陵园位置、范围和布局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也为辽代陵寝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琉璃寺遗址】
琉璃寺遗址出土钩阑华板
琉璃寺遗址四周筑有石围墙,平面呈不规则形,门址位于东南,面积约3.5万平方米。遗址内有四道接近平行的石筑护坡墙,把遗址分成阶梯式的五级台地(五进院落),在第二、三级台地上发现有大型中心建筑基址。
2018年度发掘了遗址中轴线上的两个建筑台基,分别编号为一号建筑台基(TJ1)和二号建筑台基(TJ2),均为单体建筑,其方向完全相同,两者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呈前、后殿的布局。
一号建筑台基位于第三级台地上,朝向东南,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2.3、东西宽30.8、高1.66米。踏道位于东南角,东西长4.45米,南北宽2.66米,两侧设有燕窝石及垂带石,现存5层踏跺。上层台基平面呈方形,边长19.07米。两层台基的周壁均用加工规整的条石包砌,台基内部填夯黄土。台基顶部现为林地,未能发掘。
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瓦件有棕红色琉璃质、绿琉璃质、三彩质、灰陶质等,种类多样。还出土了大量石构件,包括石华板、石螭首和石狮首等。石构件专门选用石质细腻的青黑色石材,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石螭首和石狮首为台基上缘的装饰构件,刻画生动,造型各异。石华板为双面高浮雕,题材广泛,有的饱含生活气息,有的富有神秘色彩。
经与新立遗址和辽庆陵殿址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琉璃寺遗址所在位置,我们认为琉璃寺遗址很可能就是辽显陵的陵寝建筑址。
【洪家街墓地】
洪家街墓地出土熏炉盖
该墓地地处医巫闾山东麓,其西北有一座小山峰当地人称“黑石砬子”,分别向东南与西南延伸一小山梁,地形呈簸箕形,该墓地即位于该小山坳,地势北高南低。2014年,当地文物部门获悉洪家街附近有古墓葬被盗,立即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4月——2017年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共清理墓葬4座,均为砖室墓。出土器物有陶瓷器、金属器、木器、玉石器、丝织品和墓志等。另外,在M4的墓道两壁、墓门、甬道两壁和地面、前室地面及东、西耳室墙壁等发现有壁画,图案有车、马、人物、花卉纹、龙凤纹、禽类纹图案等。
根据文献和出土墓志铭文记载可知,洪家街墓地为辽大丞相韩德让及其继承人的家族墓地,而且身份明确,年代准确。M4墓志铭文记载,该墓的埋葬年代为“统和二十九年”,即公元1011年,墓主人为大辽国一代名相韩德让。M2墓志铭文记载,该墓葬的下葬年代为“寿昌二年”,即公元1096年。墓主人为耶律弘礼。
洪家街墓地的发掘,对研究辽代丧葬制度、地域文化以及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另外,M4在墓室的地面绘有壁画,在辽代墓葬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
【小河北墓地】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5月——2018年11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小河北墓地考古发掘工作历时两年,共清理墓葬5座。墓葬均为砖室墓,多次被盗,破坏严重。出土器物有陶瓷器、金属器、玉石器、玻璃器、琥珀饰品和墓志等。另外,在M1的墓道两壁、东耳室墙壁等发现有壁画,图案有车、马、人物、骆驼等图案。
根据文献和出土墓志铭文记载可知,小河北墓地为辽代契丹贵族耶律隆裕的家族墓地。M3墓志铭文记载:该墓的埋葬年代为“重熙戊子年”,即公元1048年,墓主人为辽国契丹贵族耶律隆裕的第二个孙子——乌独剌。结合小河北墓地的地理位置推断,小河北墓地为耶律隆裕的家族墓地。对研究辽代丧葬制度、地域文化以及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经远舰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南边海域。2014年夏,水下考古队依据资料线索与磁力仪物探数据在该处发现铁质沉船残骸,并推测为经远舰。为了推进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与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沉船点展开专项调查工作,确认是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参与调查的水下考古队员,除水下中心、辽宁本省外,还汇集了海南、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天津等省市的人员。这是继 “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经远舰舰名木牌
针对遗址特点, 水下考古队制订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作业,终于在9月15日发现了深埋于海床面以下5.5米处的 “經遠”舰名,为木质髹金字体, 悬挂于舰舷外壁,由此确证此舰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此外,水下考古队员还在遗址清理中发掘出一块木牌,清晰戳印有 “經遠”二字,亦可佐证对沉舰身份的判定。本次调查提取出水大量遗物,择选出的标本达500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个别文物标本还刻有德文铭牌(印证此舰由德国制造)。
甲午海战是东亚近现代史上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以史为鉴,致远舰、经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为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富国强兵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
(以时代早晚为序)
1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2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3浙江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遗址群
4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5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6新疆温泉呼斯塔遗址
7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
8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
9甘肃宁县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
10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
11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
12河南荥阳官庄遗址两周及汉代手工业作坊遗存
13内蒙古福路塔秦文化墓地
14四川渠县城坝遗址
15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
16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群
17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
18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
19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20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