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能信报箱入楼 下楼刷门卡取快递美梦成真)
如今,末端投递已成为邮政业申诉、投诉量最高的环节,也成为热点民生问题。传统信报箱因为空间有限,无法放进包裹、快件等原因,使用率极低。而市场上投放的快件箱、包裹柜又存在着投放主体多、位置布放无序、投撤随意、安全隐患多等一系列问题。1月25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从2019年沈阳市邮政管理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为化解传统信报箱用不上、快递柜不够用的尴尬,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市房产局、市城乡建设局印发指导意见,鼓励新建住宅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配建智能信报箱。
智能信报箱通过刷卡或扫码开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规定的邮政普遍服务标准设施,信报箱是新建小区及写字楼的“标配”。但根据邮政部门的调研,尽管目前新建住宅小区信报箱安装率接近100%。但传统信报箱使用率却低得可怜,很多传统信报箱沦落成了“广告箱”。
为化解传统信报箱用不上、快递柜不够用的尴尬,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市房产局、市城乡建设局印发《推进沈阳市智能信报箱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新建住宅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配建智能信报箱,这意味着,智能信报箱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小区与写字楼的“标配”,为更多的市民提供便利。
据了解,所谓智能信报箱,是通过智能系统实现简化操作的箱体,既可投取信函、报刊,又可投取包裹。同时,智能信报箱具有安全防护措施,可保护邮件、快件相关用户信息,避免信息泄露,并能保证系统数据传输安全等。此外,智能信报箱还有通知提醒功能,快递员在投递信件或包裹后可为用户提供短信、手机App、微信等远程即时告知。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信报箱往往使用钥匙开取,而智能信报箱的开启方式更加与时俱进,通过手机扫码、输入密码甚至是刷脸就能轻松开启。
智能信报箱最大的亮点是变被动收件为主动取件,因为,智能信报箱可提供“24小时自取+送上门”的综合服务,有效解决了个人和企业耗时费力等诸多不便,同时也降低了物流成本,并有效提升了终端用户的取件体验。据了解,除了为每套住宅设置一个格口外,在智能信报箱中还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公共格口,这些公共格口大小不一,满足了不同规格快件的需要。
市邮政管理局普遍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事实上,有关智能信报箱的推广工作去年就已经启动,目前,沈阳已有万科紫台、国奥现代城、金沙星城、其仕和颂等近20个园区安装了入户单元的智能信报箱,所安装的智能信报箱服务13782户业主,为居民们提供了便利、快捷的公共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市邮政管理局计划选取两个老旧小区作为试点,结合小区改造,配建智能信报箱。
当天下午,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在国奥现代城小区内见到了智能信报箱的“真容”,智能信报箱区别于目前小区里常见的智能快递柜,放置于住宅或写字间一楼的智能信报箱离市民更近。同时,它专属于业主,不仅可以接收快递,还可接收报纸、信件、账单等。
居民通过刷业主卡或扫描二维码就能开启自家的信报箱,而除了接收信件、报纸、快递这些常规功能外,智能信报箱上还设置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医药急救箱和公益箱。
邮筒承担社会服务不会“下岗”
曾经,书信是人们的主要沟通方式。一身墨绿的投递员潇洒地蹬着自行车,迎着一道道期待的目光,将牵挂着人们喜怒哀乐的信件投入各自的信箱。如今,这种耗时耗力的“见字如面”逐渐被淡忘。
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邮政函件业务累计完成1042万件,同比下降14.4%。
虽然写信的市民越来越少,有时打开邮筒连一封信都没有,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生活在数字时代,还是有一些人保留着写信的习惯,比如,老人和大学生。对于老人而言,写信有着“见字如面”、“亲切”等不可复制的特点;在校园里,写信更多了份浪漫色彩。
据介绍,目前沈阳街头仍有600余个邮筒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写信的市民越来越少,但邮筒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责,不会轻易取消。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高级记者 白 昕
主任摄影记者 常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