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辽博把故宫养心殿从北京“搬”来辽宁啦)
它是一座宫殿,却不仅仅是一间房子。
明代的嘉靖皇帝在这里修玄,万历皇帝在这里藏银;清代顺治皇帝在这里病逝,康熙皇帝在这里学习西学。到清雍正帝开始,清朝更是有八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政务。
直至清末溥仪出宫,这里见证了清朝最高权力所作出的几乎所有的重大决定,即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皇帝权力被架空,也没有离开这座宫殿的范围,它是历史沧桑的亲历者,也曾弹出千年帝制的最后绝唱。
1月18日,“龙泰宸宇——故宫养心殿文物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启幕。展厅以1:0.8的比例,复原了北京故宫养心殿正殿明间、西暖阁、东暖阁、三希堂和无倦斋等重要场所,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养心殿各区域的风貌。
同时以原状陈列的方式,展出285件/组养心殿内重要文物和陈设等皇室用器,涵盖玉器、珐琅、陶瓷、家具、玺印等多个门类。
一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展览的第一部分,即复原的养心殿正殿明间,也就是当年的权力中枢所在地。
这里陈列的黄花梨木嵌御制诗文屏风是本次展览中体积最大的一件文物,工作人员是像拼插积木一样将之小心分解后装车、再原样安装后才得以到辽博完整展出。
依参观路线,下一个主要的展览部分是西暖阁和三希堂。
熟悉乾隆帝的人都知道,三希堂是他的私人书房,也是他自己欣赏历代名家书画文玩的地方,虽然只有8平方米的面积,却通过通透的装修、通景画、镜子等方式扩大了空间感受。观众将可以在复原的三希堂场景中,感受到乾隆爷房间以小显大采用的装修技巧。
在随后展厅,一件“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在展厅灯光映衬下金光闪闪,展出在中心位置,引发不少围观。
据介绍,这件袍子来头可不小,说它是乾隆皇帝最高贵的一件衣服也不为过。“这件衣服是乾隆帝的朝袍,所谓朝袍并不是日常穿的衣服,也不是每天上朝穿的衣服,而是比龙袍还要高贵的专供祭祖、祭庙和举行正规朝会时候用的明黄色朝袍。”故宫专家介绍,“也正是因为乾隆穿这件衣服的次数非常有限,所以才能完好地保留下来。”
不过从这件朝袍里,专家还获得了关于乾隆帝的一些“私人信息”:“史料记载乾隆帝是很高大的,通过这件朝袍的长度推测,乾隆帝的身高估计在1.75米左右。这个高度在今天很普通,但是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
历史上在养心殿西暖阁的后边,有一间佛堂,而在佛堂过道的某一处地方,有一间极小的密室,除了皇帝,几乎无人踏足。
即便去故宫博物院参观,养心殿开放的部分也不包括这个小小的密室,连很多故宫的工作人员也没有亲眼见过。
这次展览,策展人也复原了这间密室——无倦斋。无倦斋的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一座一案,墙上挂了一面镜子。皇帝是在这里专心礼佛还是给自己一个私密的空间扪心自省,只能留待后人猜测了。
东暖阁的复原场景,电视剧里经常出现,在这里发生过的最著名的事儿是慈禧太后在这里垂帘听政。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其嫡母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生父)共掌风雨飘摇的帝国。
(铜镀金四柱亭式跑人转花钟)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养心殿造办处。
清宫造办处始于康熙初年,是执掌宫内器用制造的机构,初期设在养心殿,所以习惯称养心殿造办处。造办处集结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负责制作、修复和翻新宫廷的日用品和工艺品,代表了当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
(清宫后妃们所使用的梳具,锦匣内有梳子、竹篦、胭脂棍等24件)
养心殿是紫禁城内廷的一座独立院落,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锡一品锅,)
“养心”二字取意于《孟子·尽心篇》:“养心莫善于寡欲”,意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以“养心”名殿,既寄托了帝王培养本心的愿望,又包含了对耽溺于欲望的劝诫。
(嵌玻璃錾铜镀金三角带表冠架,右下为其三个弯腿折合为一后。)
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承办,是故宫养心殿文物在国内巡回展的第五站。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吴炎亮表示,作为2019年度新春文化盛宴,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期间,希望观众来辽博观养心殿,开启一个“帝王级”的新春之旅。
为配合展览,本周六辽博将举办为青少年朋友量身打造的“妙手连珠——手工朝珠DIY(男生专场)”、“新年新妆——满族发簪DIY(女生专场)”两场知识和趣味兼备的教育课程及相关社教活动。
展览时间:2019年1月18日——2019年4月18日
展览地点:辽宁省博物馆一层3号临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