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2018年辽宁省考古工作汇报会在沈阳举行,会上发布了辽宁2018年度重要的考古发现。
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辽代显陵和乾陵的考古进展情况。毕竟,辽代显陵和乾陵的位置一直成谜。2018年辽宁考古工作在这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新立辽代建筑遗址:为辽代乾陵的陵前殿所在
辽代历经9任皇帝,分葬于5处帝陵。据推测,辽代帝陵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地上、地下庞大建筑群,可能包括帝王玄宫;陵前建筑,如祭祀的享堂等;陪葬墓;陵园陵门;奉陵邑,即为保护陵园而设立的城池。
据《辽史》等文献记载,辽代两座帝陵(显陵和乾陵)修建于医巫闾山,但具体位置不详,辽末金初,医巫闾山辽陵遭到金兵大规模毁掘,此后湮没于深山野林之间,逐渐成为历史之谜。
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镇先后发现多座高等级的陪葬墓。为了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探寻和全面了解医巫闾山辽代显、乾二陵的位置、范围、布局、形制和保存状况, 2015~2018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医巫闾山辽代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进行了主动考古发掘。
经过考古发现,新立辽代建筑遗址为一组大型四合院式建筑,其南部为较小的附属建筑。新立辽代建筑遗址西南侧和北侧各有大型墓葬一座,两座墓葬距新立辽代建筑遗址极近,相距最近处均不足5米。
通过发掘揭露出一组相对较完整的建筑址。该组建筑是由北部主殿、南部殿门和四周附属的廊庑组成的一组封闭院落,建筑外围分布有排水道。
出土遗物多为建筑构件,主要有瓦当、筒瓦、板瓦、博脊瓦、凤鸟、龙首、鸱尾、青砖、础石、花斑石等,其中屋顶所用瓦件几乎全为绿色琉璃件,偶有极个别灰瓦件。由此表明该四合院建筑为一座满铺绿琉璃瓦的高等级建筑。
同时,正殿周围出土了大量铺地花斑石残块,这种高级石材一般仅见于皇家宫殿和陵寝建筑。玉册残块集中出土于正殿之上,有契丹小字和汉字两套。其他遗物有定窑白瓷、越窑青瓷、影青瓷、玻璃器等,它们应该是祭祀用器。
专家认为,北镇市新立辽代建筑遗址是辽代乾陵的陵前殿址,而位于遗址北部的大型墓葬为乾陵玄宫。
辽代乾陵的确定为全面了解医巫闾山显、乾二陵的陵园位置、范围和布局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也为辽代陵寝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琉璃寺遗址:辽显陵的陵寝建筑址可能性极大
考古工作人员在对琉璃寺遗址发掘后,推测该遗址很可能就是辽显陵的陵寝建筑址。
琉璃寺遗址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山谷中,平均海拔660米。遗址四周筑有石围墙,平面呈不规则形,门址位于东南,面积约3.5万平方米。遗址内有四道接近平行的石筑护坡墙,把遗址分成阶梯式的五级台地也就是五进院落,在第二、三级台地上发现有大型中心建筑基址。
2018年度,发掘了遗址中轴线上的两个建筑台基,均为单体建筑,其方向完全相同,两者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呈前、后殿的布局。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石华板、石螭首和石狮首等,雕刻细致,工艺精湛。
石螭首和石狮首为台基上缘的装饰构件,石华板为双面高浮雕,题材广泛,有的饱含生活气息,有的富有神秘色彩。
“经与新立遗址和辽庆陵殿址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琉璃寺遗址所在位置,我们认为琉璃寺遗址很可能就是辽显陵的陵寝建筑址”考古专家说。
洪家街墓地解开墓主身份:辽大丞相韩德让及其继承人的家族墓地
洪家街墓地位于医巫闾山辽代墓葬群中。2014年,当地文物部门获悉洪家街附近有古墓葬被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4月—2017年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共清理墓葬4座,出土器物有陶瓷器、金属器、木器、玉石器、丝织品和墓志等。另外,在编号为4的墓室墓道两壁、墓门、甬道两壁和地面、前室地面及东、西耳室墙壁等发现有壁画,图案有车、马、人物、花卉纹、龙凤纹、禽类纹图案等。在墓室的地面绘有壁画,在辽代墓葬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
根据文献和出土墓志铭文记载,专家推测洪家街墓地为辽大丞相韩德让及其继承人的家族墓地,而且身份明确,年代准确。编号为4号的墓葬墓志铭文记载,该墓的埋葬年代为“统和二十九年”,即公元1011年,墓主人为大辽国一代名相韩德让。
韩德让是辽朝大臣,为辽国立下战功,虽是汉姓,辽国皇帝为他赐姓易名,赐姓耶律氏,是辽代第一国姓汉臣,并受到萧太后赏识,成了辽国的“摄政王”。
这次发现韩德让的墓葬,位置在辽皇族墓葬范围内,属帝王墓葬的陪葬墓。其墓葬内的陪葬品发现有辽瓷,也有中原地区的青瓷、白瓷等,同时还有来自西方的紫、白、绿、茶四色玻璃器,在当时非常珍贵。
小河北墓地:辽代契丹贵族耶律隆裕的家族墓地
小河北墓地距离也不远。考古发掘工作历时两年,共清理墓葬5座。2017年考古人员在1号墓中发现在通往墓室的墓道里,东西两侧墙上发现三层壁画。推测墓主人身份尊贵。
在2018年的考古发掘中,在编号为3的墓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墓志铭文:该墓的埋葬年代为“重熙戊子年”,即公元1048年,墓主人为辽国契丹贵族耶律隆裕的第二个孙子——乌独剌。
根据文献和出土墓志铭文记载可知,小河北墓地为辽代契丹贵族耶律隆裕的家族墓地。耶律隆裕是辽景宗和萧太后的三子,被封齐国王。小河北墓地对研究辽代丧葬制度、地域文化以及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经远舰水下考古:择选出标本达500余件
经远舰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南边海域。2014年夏,水下考古队依据资料线索与磁力仪物探数据在该处发现铁质沉船残骸,并推测为经远舰。
2018年7-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沉船点展开专项调查工作,确认是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这是继 “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针对遗址特点, 水下考古队制订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作业,终于在9月15日发现了深埋于海床面以下5.5米处的 “經遠”舰名,为木质髹金字体, 悬挂于舰舷外壁,由此确证此舰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此外,水下考古队员还在遗址清理中发掘出一块木牌,清晰戳印有 “經遠”二字,亦可佐证对沉舰身份的判定。本次调查提取出水大量遗物,择选出的标本达500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个别文物标本还刻有德文铭牌(印证此舰由德国制造)。
甲午海战是东亚近现代史上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以史为鉴,致远舰、经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为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富国强兵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