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医联体“联”出新模式)
我市在推进医联体建设中又有新举措。作为试点,日前,朝阳县创新新农合基金对县域医联体的支付方式,县中心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建立县域医联体内部转诊绿色通道,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确保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
为了解决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国家提出医联体建设工作。所谓医联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联合体。目前医联体有4种形式,即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协作医联体。
我市高度重视医联体建设工作,2017年,推出《朝阳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市医联体建设的目标、任务、时限、措施等都做了明确安排,医联体建设设计了“三步走”框架:2017年,构建医联体基本制度框架;2018年,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2020年,形成完善的医联体体系,实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医联体内逐步实现医疗资源有效共享,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显著发挥整体服务效能。
截至发稿,我市共组建18个医联体,包括2个城市医联体、11个县域医共体、3个专科联盟、2个远程协作医联体。覆盖1573个公立医疗机构,包括6个三级医院、13个二级医院、139个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43个公立村卫生室。
2018年8月,市卫计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县域医联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在朝阳县试点医联体总额预付支付方式改革的通知》,以朝阳县为试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18年12月朝阳县人民政府下发了《朝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朝阳县深入推进县域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在朝阳县医共体内推行农合医保基金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超支不补,结余农合基金主要用于提高医联体内农合住院患者报销比例或建立医疗安全风险基金。以农合打包预付的模式,促使医共体形成“四个共同体”,即:“服务共同体”,完善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责任共同体”,完善权责一致的引导机制。“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共同体”,完善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在这一机制下,县中心医院提供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的诊疗以及疑难复杂疾病患者向上转诊,接收三级医院向下转诊的亚急性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和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基层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主要提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肾病等诊断明确和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治疗、康复、护理、复查、随访,传染病发现及转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县中心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建立县域医联体内部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
此外,在医联体内部,将推动优质医疗人才上下流动,县域内统一调配医技人员,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引导群众到基层首诊和新农合基金向基层流动,使群众能就近就医,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大医院一样优质医疗服务。
发挥新农合经济杠杆作用,这一创新模式能够让朝阳县域内的群众很快实现“再也不用赶早班车到市区去看病”的愿望,可以轻松在自家门口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