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4岁失踪男童遭遇令人心痛 掉进冰窟自救方式网络流传 有用?没用?)
6日,失踪近一周的14岁男孩郭亮遗体被打捞出水,人们在扼腕痛惜之时,如何在冰上自救的相关视频在网络上流行开来。那么,这些视频实用性究竟怎么样?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几乎在郭亮遗体被打捞出水消息传来的同时,一则掉进冰窟如何自救的视频在网友间流传开来。视频中,一名外籍男子演示了自救过程:落水后首先不要慌张,身体放松;第二步,张开双臂,避免呛水;第三步,双脚交替,向后踢水;第四步,慢慢移动,到达坚固冰面;第五步,爬到岸边,完成自救。
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其实用性究竟如何?市冬泳协会的郭风雷有过多次溺水搜救经历,他说:“这种类似教科书式的视频我看过,对于会游泳的人来说,理论上或许有一定作用。比如用脚打水,这能让身体保持漂浮状态,不致于沉下去;伸开手臂,也是增加身体与冰面的受力面,为自救争取机会。”但他也透露,视频中也是有特定场景,必须在比较结实的冰面才可实施自救,而实际情况是,落入冰窟的往往是因为冰面比较薄,入水后没有可支撑的部分。前几天,本报记者采写的冬泳协会赵洪全救人事迹,他们在施救时就遇到很多意外情况,因为冰面薄,即便水很浅,落水者也无法自行爬到冰面上,实施救援时冰面不断开裂,如果方式、方法不得当,很有可能造成冰面更大范围的垮塌,将施救者也带入水中。
更为重要的是,不管会不会游泳,人掉进冰窟后很难保持冷静,慌乱中会在短时间内失温并丧失体力。落水者一般都着冬装,厚衣服落水后会变得很重,是否能把水打起来也需要更多的实践验证,郭风雷以多年冬泳经验判断,要做到冰水中打水难度非常大。
郭风雷还说,无论冬夏,冬泳协会队员在岸边或水中活动时,遇到想要入水、上冰面活动的未成年人,都会进行劝阻。近几年冬天气温都偏高,冷几天就升温,河面冻了化、化了冻,看似平整的冰面暗藏危险。看天气预报说锦州本周天气回暖,冰面肯定会有化冻的现象。每年刚结冰的时候,有人就到冰面上活动,熟悉冰面情况的冬泳协会队员都会在岸边喊,但有些人就是不听,存在侥幸心理。
“归根结底,对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远离危险,重要的事说三遍,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郭风雷说。
在寻找、打捞郭亮遗体的过程中,蓝天救援队作为一支专业公益救援团队提供了不少帮助。该团队主管培训的项目组组长王洪梅说,冰窟自救视频她也看过:“可能有用,但实用性不强,还有可能造成落水者错过最佳求救时机。”她认为,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安全教育最根本的就是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尤其是“任何情况下不得野浴”。不可以脱离家长或老师的视线,离开时要打招呼,告知去向并得到允许。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一个孩子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礼貌。
如果目击有人掉进冰窟怎么办?王洪梅对记者说,应立即报警向专业救援人员求助,然后在确保安全并有能力的情况下对落水者予以帮助。比如找一根足够承重的长木棒,爬行(腹部接触冰面,而不是用膝盖,尽可能最大面积接触冰面,避免冰面坍塌)到距离落水者较近时,让待救者抓住棒端,或者抛绳圈让待救者套在腋下,然后协助待救者利用自救方法爬上冰面。
记者另悉,本月20日左右,市红十字会计划在市内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普及活动,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一些正确的提示。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健康成长,也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