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人建爱心小屋 为公交手缝坐垫)
姜大妈做的爱心坐垫温暖了冬日里的乘客。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锦州特约记者 张墨寒 摄
数九寒冬,公交车上的塑料座椅坐上去总抵不住一股凉飕飕的寒意,但在锦州市204路公交车上,每个座椅上都有一个厚厚的坐垫。
虽然每个垫子看上去不太一样,但仔细看会发现上面密密的针脚都是手工一针一线缝上的。
这些暖心坐垫来自一位七旬的老人,坐垫的材料和里面的填充物则来自她创办的“爱心小屋”,这个小屋内“顾客”挑选到合适的服装就可以免费拿走,长时间闲置没人认领的衣服就制成了公交车上的爱心坐垫。
20多天缝制75个坐垫
公交车的座椅不凉了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公交车上的塑料座椅坐上去总会有一丝的凉意。
70岁的姜雪新,在去年12月初乘坐204路公交车时,就觉得座位特别凉。
姜大妈想到了“爱心小屋”里有很多长期闲置没人认领的衣物,回家后就将衣物进行整理、裁剪、熨烫,然后一针一线地缝制成垫子套,又找旧的褥子、棉衣等填充到座套内。为了防止垫子滑落,每个垫子后面还缝上了一圈皮筋儿。第一批坐垫缝制好后,姜大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来到204路公交车终点站,利用公交车不到十分钟的等待时间快速把座套安装好,等车的顾客陆续上车,看着大家坐在自己亲手做的坐垫上面,姜阿姨开心极了,她觉得自己20多天的辛苦没有白费。
几天后,姜大妈的坐垫得到了市民的称赞,司机打电话来表示感谢。就这样姜大妈一共制作了75个坐垫,既解决了扔掉衣物浪费的问题,还能把温暖带给坐公交车的乘客。
闲置衣物送给打工者
老人建起“爱心小屋”
这些爱心坐垫的取材都来自姜雪新的“爱心小屋”,居住在锦州市凌河区紫荆街道百官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姜大妈,几年前身体硬朗时和老伴在家养羊,因为到山上放羊穿的衣服几天就会被树枝刮坏,她发动家里6个兄弟姐妹,谁家有不穿的闲置衣服就送给她,“反正上山干活也不需要啥特殊的,就当工作服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姜大妈和老伴都不能承受上山的剧烈活动,羊不养了,可家里还剩着很多闲置衣物,姜大妈老两口穿不过来,扔了还觉得可惜。看到周围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租房,姜大妈就想到把自家闲置的衣服送给他们当工作服。
“开始还怕他们嫌弃不要,没想到一下就不够了。”姜大妈说经常有人来问她还有没有牛仔裤、围巾啥的,说工作的时候穿着挺得劲儿。问的人多了,姜大妈想到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和市区内的一些亲朋好友家里因存放物品的地方有限,一些半新的衣物扔了觉得可惜,留着又占地方,常找不到处理方法。
能不能给双方建立个联系呢?姜大妈将想法和百官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说,建立爱心小屋的设想得到了社区的大力支持。
爱心屋虽小
需要的衣服却不少
2016年6月,姜大妈利用自家临街的30多平方米闲置的房屋承办了爱心小屋,街道在墙上安置了“留下友善 赠与所需”的爱心小屋牌子,加上爱心人士送来的崭新货架,爱心小屋就在这个农家院里成立了。
社区的工作人员发布了征集衣服的通知,从2016年6份开始至今,先后接收到捐赠的衣物4000多件,到目前为止已被取走2800多件。姜大妈精心管理,将市民捐赠的爱心衣物按照女装、男装、鞋帽等分门别类的整齐排放着,所有的物品看起来都干净整洁,随时让那些外来的务工人员和附近的村民来挑选,让那些闲置的物品也派上了用场。
“一进来还真容易挑花眼。”一位附近居住的村民说,因为她和爱人是后组建的家庭,家里孩子多,两口子都打工收入有限,开始的时候因为抹不开,就让家里的老人来挑衣服,现在来取衣服的人多了,她也没了当时的顾虑。
很多来拿衣服的人在挑选后都会帮忙将货架整理好,姜大妈也认真地记录着每一次送来的衣服有多少件,哪一天被取走的衣服有多少件。“现在我一上街,屯子里外来务工的也都跟我打招呼,都喊我一声大姐。”姜大妈说她就是帮忙给大家搭个方便,没想到却一下和这么多的人认识、熟悉,甚至成为朋友。
这间在乡间小路上建立起来的爱心小屋,让市民捐赠的这些爱心服装穿在需要人的身上不仅暖身,最重要的是暖心。
侯秀敏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锦州特约记者 张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