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下午4点12分,随着丹东大鹿岛供电所的外线施工人员合上10千伏海底电缆回线的最后一道闸口,海岛瞬间沸腾。“通电啦!通电啦!”欢呼声、笑声和鞭炮声交织成一片。
“这下敞亮了!以前我们有时不得不靠柴油发电维持生产,1度电的成本高达4元,这对我们小微企业来说压力很大。”在岛上从事海鲜加工的李志对记者说。
如今,两条新敷设的连接大陆、海洋和岛屿的“银龙”建成供电,素有“黄海明珠”之称的大鹿岛大幅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可保障未来30年用电无忧。
大鹿岛是我国海岸线北端最大的海岛,岛上常住人口3000多人,年接待游客26万人,有旅游、水产养殖、海产品加工、贸易和运输等多个产业。过去为海岛提供电力的是一条于上世纪90年代初敷设的海底电缆,由于临近设计寿命末期,经常处于疲劳运行状态,一旦发生故障,将给岛上人民生活和企业经营造成较大损失。2017年,丹东市与国家电网公司沟通,决定新建两条10千伏海底电缆,项目总投资达4425万元。
“大鹿岛每年电费收入只有400多万元,而这个项目的建设资金达4000多万元。从企业经济效益来看,是个‘亏本买卖’,但从社会效益看,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孙天雨对记者说。
“电缆从东港花坨山与滨海公路沿海侧交会处下海,由施工船牵引至距离这儿3公里处的海面上,再由岸上的牵引机牵引上岸,整个直线距离为9海里。”在大鹿岛岸边,国网丹东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李林为记者指出了电缆敷设的大致路径。
相对陆上电缆敷设,海底电缆敷设工作强度更大、环境更恶劣,施工节奏跟着潮汐走,每天只有8小时“黄金”工作时间。“陆上施工从去年12月开工,大家每天早出晚归,在电杆上常常顶着刀割般的北风,目的就是为了给海上作业争取时间。因为船在涨潮时能最大限度靠近岸边,7、8月份的黄海海域潮位全年最高,是敷设海缆的最佳时间。”李林说。此次施工采用了“冲埋敷设法”,即利用专业海缆敷埋施工船,按照事先设计的路径,在海缆通过的海床上冲挖出一条2.5米至3米深的沟槽,将海缆埋设其中。水下监视器和定位系统等设备随时监视和调整,控制敷设速度,并绕开凹凸不平的地方和岩石,避免损伤电缆。
夜幕降临,大鹿岛上的邓世昌雕像后亮起了万家灯火,人们期待着新海底电缆为海岛输送强大的能量,明日的大鹿岛必将成为一颗更耀眼的“黄海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