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华商晨报记者 仓一荣)近两日,沈城连续发生了路边有老年人几欲摔倒或摔倒受伤的事情。令人欣慰的是,每次都有古道热肠的年轻人站出来,当即上前去搀扶、帮助老人。事后,老人和老人家属向好心人表示感谢,看到这些正能量新闻的沈城读者与网友们,纷纷为好心人们点赞!
遇到路边有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公众的认知、来自社会的舆论、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那些善良的人心,都正在慢慢地给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多位荣获“感动沈阳人物”、“沈阳市道德模范”称号的先进人物也都表示,遇到“扶不扶”的事情,“当然要去扶,更要扶起人心!”
今天,他们与本报一起发出联合倡议——扶老助老,我们不冷漠,我们敢争先!
“沈阳道德准则倡导: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
辽宁省道德模范、沈阳市道德模范、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张振杰:
张振杰是一位老党员,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作为邻居们的老大哥,张振杰被居民们信任。为了防止钥匙落在家里,或遇到什么紧急的事儿需要开门,受邻居们的委托,张振杰保管着十几户邻居家的门钥匙,成了掌管着邻居家钥匙的“大管家”。
“遇到老人摔倒了,不用问,当然要赶紧先救人啊!要扶,一定要扶的!”张振杰说,“咱们沈阳,不是倡导‘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嘛!这是咱们的行为道德准则。如果遇到老人摔倒了,你也不扶,我也不扶,咱们沈阳人骨子里的热情善良不就失掉了么!”张振杰说,即使当前,对于“扶不扶”这样的事儿,还是有些人有顾虑,但他认为,社会舆论应该大力弘扬对他人友善、无私帮助的精神,“慢慢的就好了,相信人总是善良的,那些认为不该扶的人,总会有改观的!”张振杰说,他认为,在沈阳搀扶帮助老人的年轻人们,他们是应该被学习的好榜样!
“扶老、助老,要做我们应该做的”
辽宁好人、感动沈阳人物、沈阳市道德模范 万春春:
几十年前,万春春的父亲听说,家里当年的老保姆已经79岁高龄,但是孤苦无依,无人照顾,于是便将老保姆接到家中赡养。万春春的父母离世后,女儿万春春又接过了照顾老人的责任,对老保姆的照顾无微不至。如今,万春春的下一辈人们,依然向老保姆尽孝照顾。
“毫无疑问,一定要扶!先救人!”万春春说,“之前看新闻看报纸,把老人扶起来后,可能是遇到故意碰瓷的,或者是老人上了年纪糊涂了,不小心误会了,这样的事儿不是没有。但是要是我遇到这样事儿,我肯定毫不犹豫,把老人扶起来的!”在实际生活中,万春春也是这么做的。万春春说,曾经她就遇到过类似“扶不扶”的事儿。
一次,万春春和朋友外出办事,在皇姑区宁山路上,看到一位老大娘躺倒在马路的机动车道上。“我发现这老大娘怎么没人扶?旁边没有人过去?然后我就赶紧上去了。”万春春说,她看到老大娘意识清醒。在万春春的询问下,老人说,她有点儿迷糊,心脏难受。于是,万春春从自己包里找出速效救心丸,全都给了老人。然后万春春也没顾上办事,而是在老人身边陪伴了一会儿,见老人身体状况稍缓后,她将老人扶起到了路边。老人离开时并未向万春春道谢,但万春春毫不在意。“如果我不扶老人,她万一躺在机动车道上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觉得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扶老助老,我觉得我们也要做我们应该做的。”万春春说。
“对老年人,正该多多照顾才对!”
辽宁好人、辽宁省道德模范、感动沈阳人物、沈阳市道德模范 安树堂:
安树堂曾经开了一家大众浴池,因地址动迁要迁移位置。安树堂发现,顾客们那里还有已经售出的,价值4万多元的澡票没有消费掉。于是,安树堂在浴池旁设了一个点位,贴出告示,为顾客们退款。顾客们都为安树堂的行为感动,夸赞他做生意讲诚信。
“对老年人,本来就该多多照顾才是啊!”安树堂说,一些大众浴池怕承担风险,都不愿接纳老年顾客来大众浴池里洗澡,担心老年人身体不适会发生意外和纠纷。但安树堂现在开的大众浴池,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人家拎着澡筐,大老远走来了,咋能把人撵回去呢?让人家心里是个啥滋味啊?再说,咱们对老年人正该多照顾才对!”
“扶不扶”的事情也曾发生在安树堂身上。一次,在令闻街,安树堂路过,发现路边聚集着凑热闹的二三十人。安树堂走上前,发现众人围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老人似乎是不小心摔倒,脸上擦出血了。“我真纳闷啊,那么多人围着,就光瞅着,咋没人上去扶一把呢?”安树堂上前把老人扶了起来,问了老人子女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让老人的子女赶来。“那老人的子女到了之后,拉着我好一顿谢谢啊,就甭提啦!一定要我留电话。我说这没啥,然后就走了。”安树堂说,对于“扶不扶”这事儿,他希望大力弘扬帮助老人的精神,让人们再遇到这样事儿的时候,能够不再冷漠。
“凡是能帮助别人的事,都乐意做”
入选“中国好人榜”、感动沈阳人物、沈阳市道德模范 亢秉铨:
亢秉铨老人1936年出生,是一位高龄的社区志愿者。治安巡逻、走访居民、调解纠纷、扶贫助困、义务维修,亢秉铨老人常年为居民们提供服务。亢秉铨老人成立劳模大集,将一些蔬菜和生活用品,不加价地卖给居民们,为居民们服务。
亢秉铨说,他是一名党员,所以,凡是能给市民们提供帮助的事情,他都乐意做。亢秉铨自己也已经是一位高龄的老人了,但是亢秉铨说,遇到老人摔倒了,他当然也愿意毫不犹豫地上前扶一把,帮一把。“学雷锋,做好事,为人民服务,这让我心里高兴。”亢秉铨说。
提高医疗保险报销率 从根本上打消“扶不扶”顾虑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家王立波表示,类似“扶不扶”的事情,从社会环境上来讲,应该受保护的群体其实是将两方面都包括的——一方面,是做了好事的好心人,不该因故意讹诈或无意误解而受委屈,甚至遭受经济方面的损失;另一方面,对倒地的老年人来说,也应该有医疗保障。王立波认为,不断完善、加强医疗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这可能是一个能从根本上解决“扶不扶”问题的有效途径。
王立波介绍,在很多发达国家,医疗保险的报销率,对于老年人是非常优惠的。老年人年龄越高,医疗报险的报销率会更大。甚至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医疗费用是百分之百全部报销的,这样就不会涉及到医疗费用的问题了。而如果不涉及经济方面的问题,那么一些原本因为经济拮据,想要故意讹诈的老年人,就不会在那样做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所有人都会打消“扶不扶”的顾虑,遇到老年人摔倒,会第一时间毫不犹豫上前去帮助。“相信随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增高、相关政策日趋完善和健全,‘扶不扶’这样的顾虑、疑问,会越来越弱,最终趋近于消失。”王立波说。
本报与多位感动沈阳人物、道德模范发出联合倡议——
扶老助老,我们不冷漠,我们敢争先!
见义,该勇为。这是融化在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中不会被磨灭的认知。我们应该看到,几次扶起老人后,好心人反被冤枉、受到委屈的事件,的确令人遗憾。出于对好心人做出善举后遭遇的同情,出于对社会不良风气的义愤,“扶,还是不扶”被做成一道选择题,引发了人们的大讨论。也因为几次令人遗憾的事件,一些人为“不扶”的答案找到了根据。虽不能说“不扶”的理由毫无情由,但这样的答案,怎能让我们心悦诚服呢?
仔细思索就会发现,在实际行动中,那些选择了“去扶”的人们,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搀扶老人之前,冷静客观的判断?对利弊得失的衡量?对后果充分的认知?其实都不是,去扶人,理由很简单,就是基于人心中,最根本的善良。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中,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
为此,本报与多位感动沈阳人物、道德模范发出联合倡议——扶老助老,我们不冷漠,我们敢争先!
1,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行动,以助人为乐为荣。
2,关心他人,不冷漠,不以善小而不为,让社会充满善良与爱心。
3,学习道德模范身上的优秀品质,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乐于帮助。
4,以自己的行动,传递正能量,为弘扬社会正气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幸福和快乐!